您的位置:首页 >要闻 >

天天短讯!家有“社恐”孩子怎么办?心理咨询师来支招,四个原则把握好

2023-02-20 19:18:03    来源:极目新闻

极目新闻记者 常怡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近年来,人际交往问题是引发青少年出现厌学、上学恐惧和抑郁的重要原因之一,那么如何帮助孩子摆脱孤独,交三五好友,在成长的路上伴他(她)左右?

武汉市阳光心理辅导团心理咨询师梁晶晶

近日,极目新闻记者采访武汉市阳光心理辅导团心理咨询师梁晶晶,来听听她的专业指导。

记者:有些家长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了,自然会有人跟他玩儿”、“考试才是最重要的,要把精力放在学习上”有些家长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了,自然会有人跟他玩儿”、“考试才是最重要的,要把精力放在学习上”。这样的想法是否正确?

梁晶晶:这种想法并不正确。从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青少年时期会逐渐从追求“家长认同”转向“同伴认同”,此时真正浪费时间的不是交友,而是青少年不懂得如何交友,没有稳定的朋友关系,导致深陷“人际漩涡”。交朋友的过程是青少年对外建立关系,并探索自己在同龄人中位置的过程,这实际上有利于青少年社会化、自主性和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家长不应过分阻拦、限制。

记者:为何有些青少年到了新学校不肯交朋友,他们认为“交朋友是对原来朋友的背叛”?

梁晶晶:9-15岁,是亲密共享的阶段,有强烈的排他性和独占性,这个阶段的友谊往往是“一对一”的。若遇到升学、搬家、转学等情况,这种“独占性的友谊”可能会遭到破坏,就会出现要么坚持内心的独占性,不交新的朋友;要么突然发现好朋友有了“新朋友”,自己感受到背叛和受伤等情况。在这个阶段,需着重引导青少年理解友谊的多样性、流动性和开放性。

记者:“低自尊”青少年更容易发展出“讨好”的社交模式?

梁晶晶:《儿童心理学》作者鲁道夫曾说过:同伴友谊对青少年的影响力很大,甚至会渐渐超过父母对青少年的影响。对于青少年来说,有朋友代表着认同;而没有朋友则相当于一种“社会性死亡”,比没有自尊更可怕。被排挤孤立的青少年,往往会在心理上形成“低自尊”,觉得一切的根源都是自己不够好,越被孤立排挤,潜意识越要去“讨好”,慢慢变成固定的社交模式。

记者:为什么会有过度“讨好”的模式出现呢?

梁晶晶:主要是个人的自我价值感不足。经常讨好的青少年在交友中往往会经历“讨好→被伤害→更加渴望认同→继续讨好→再次被伤害”的恶性循环。在这一过程中,家长大概率起到了不良示范和榜样作用。比如,家里经济条件较好,爸爸有稳定工作或在外经商,妈妈是家庭主妇,此时若妈妈在家里对爸爸和奶奶是讨好的,那么,孩子在交友的过程中也可能会一味地讨好,不懂拒绝、不愿表达、不会Say no。孩子担心说出来自己内心的感受会令对方不开心,认为自己不够仗义,但事实上,在必要时不懂得拒绝的人,边界很容易被侵犯,委屈自己,也难以真正帮到别人。

记者:如何帮助青少年把维持朋友关系和自我成长平衡好?

梁晶晶:12-14岁的青少年是最容易受到同伴影响的时期。这时,听从“他人的声音”还是“自己的声音”的冲突会时常出现。家长除了以身作则外,在青少年交友过程中需有意识地引导其思考,自己的好朋友有哪些?排序是怎么样的?这样会让青少年更容易理解到,朋友不仅可以是“一对一”,还可以是“一对多”的。

记者:如何帮助青少年建立健康的友谊?

梁晶晶:建议把握以下四个原则。

首先,青少年交友要明确交友的总原则:知己知彼,尊重差异。

其次,青少年交友要学会寻求关系平衡:对付出say wait。

再次,青少年交友要学会设置相处边界:对越界say no。

最后,青少年交友要学会直面冲突解决:勇敢对关系say yes。

关键词: 心理咨询师 心理辅导 新闻记者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