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要闻 >

焦点短讯!“微笑天使”回到母亲河怀抱

2023-04-26 12:00:01    来源:湖北日报

随着“十年禁渔”等政策的实施,长江水生态环境和水生生物多样性日渐向好,为长江江豚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


(资料图)

4月25日,4头长江江豚分别放归于长江干流洪湖和石首江段,我国迁地保护长江江豚野化放归工作迈出坚实一步。

放归江豚依然在一起

天刚蒙蒙亮,石首天鹅洲长江江豚保护基地一派繁忙景象。

捕捞,上担架,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将两头长江江豚“放放”和“闺闺”装上运输车,送往30公里外的长江蛟子河口汊江。

1.5公里长的长江蛟子河口汊江,清澈的江水在阳光的照耀下,泛出粼粼波光,静谧安详。“一、二、三,放!”随着一声令下,工作人员将“放放”和“闺闺”放归长江。

此时,在位于洪湖的长江新螺段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老湾故道夹江水域,两头江豚同步放归长江。

至此,我国迁地保护江豚首次放归长江顺利完成,“微笑天使”回到母亲河怀抱。

“4头江豚均来自天鹅洲长江江豚保护基地,放归长江前进行了野化适应。”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员王克雄说,在洪湖老湾故道夹江水域放归的是两头5岁左右的雄性江豚,此前已经过2年适应性训练,基本适应长江自然水域的生存环境。在石首段蛟子河口汊江水域放归的两头江豚“放放”和“闺闺”为一雄一雌,分别是13岁和5岁,这两头江豚在汊江先被围网与长江干流隔离,跟踪监测其自行捕食能力后,再回归长江自然水域。

长江江豚放归后,将采用中科院水生所研制的穿戴式定位跟踪系统,实施约3个月的定位追踪。定位系统可以监测每一次出水的位置和呼吸间隔,据此可评估其捕食和健康状况。若发现江豚健康状况不佳或不适应野外环境,相关部门将及时采取救护措施。

王克雄介绍,工作人员于当日下午收到在老湾故道夹江水域放归的江豚信号,随后采用手持天线跟踪,发现两头江豚依然在一起,距离放归点约5公里。

迁地保护是为了回到长江

曾几何时,由于过度开发、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生态恶化,长江江豚种群数量急剧减少,面临着与白鱀豚一样濒临灭绝的危险境地。

为拯救长江江豚等珍稀濒危水生生物,湖北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长江新螺段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相继设立。其中,天鹅洲保护区是国内首个鲸类动物迁地保护区。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我省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对自然保护区进行生态修复,为迁地保护江豚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

在长江天鹅洲长江故道,碧水泛起层层涟漪,两岸绿浪翻滚。“这是保护区环境整治、生态修复的成果。”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主任胡良慧说,保护区全力开展砂石码头整治行动,拆除及整改码头、堆场、厂矿等人类活动点;对沿长江故道的所有养殖场,包括养鸡场、养鸭场、养猪场、养牛场等进行搬迁、整改和拆除,严控源头污水。

如今,长江大保护行动初现成效,保护区也成为江豚的“避风港”,一天比一天宜居。保护区内鱼类数量逐渐恢复,为江豚提供了丰富的饵料。电鱼、网鱼等人类干扰的减少,也为江豚提供了更加安全的生活环境。

对江豚实施迁地保护的终极目标,是让其回归到原生地实现自然繁衍生息,促进自然种群的恢复,改善种群遗传多样性水平。

此次从洪湖新螺段保护区放归的两头长江江豚,是2021年4月从天鹅洲保护区长江故道迁入新螺段保护区老湾故道的,已经经历了两年时间的适应性野化训练。

新螺段保护区管理处副主任毛峻峰介绍,选取老湾故道作为野化训练基地,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决定。

“野化基地必须是一个与长江干流环境相似的区域。”毛俊峰说,保护区历时13年,投入近4000万元,经过系列的环境改造、设施建设和管理优化,与中科院水生所联合建成了这处长江江豚野化训练基地。

江豚在基地都要接受哪些训练?“尽量模拟长江干流的自然环境。”中科院水生所副研究员梅志刚揭秘,要经过低资源密度环境下捕食、高流速环境适应以及主动躲避船舶干扰等多项能力训练,经评估合格后,才能进行下一步的放归长江干流。

此次放归的地点选取为紧邻老湾故道的夹江水域。梅志刚解释,该水域距离野化基地近,减少了江豚的运输,水域环境与老湾故道相似,消除了放归初期的环境应激。同时,目前是枯水期未通航,避免了放归初期航运对江豚的影响。此外,监测发现有6头江豚经常在此水域活动,有利于放归后江豚尽快合群。

“希望更多迁地保护江豚能像它们一样,尽快回到长江母亲河的怀抱中!”梅志刚说。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孟静 汪训前 通讯员 赵辉 王成)

关键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