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要闻 >

世界要闻:从考6分到当院士,他的逆袭之路让高中生充满力量

2023-02-24 18:15:28    来源:极目新闻

极目新闻记者 柯称


【资料图】

通讯员 李芙蓉

“同学们,人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只要你努力、认真、坚持,任何时候都不晚。”2月23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医学研究院院长舒红兵教授,做客武汉大学附属中学“成才讲堂”,分享他从高一化学只考6分到成为院士的“逆袭”之路,勉励中学生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创造美好的未来。

舒红兵院士做客武大附中“成才讲堂”

山村孩子的艰难起步

“你们可能没意识到现在有多幸福。”这句话,在舒红兵的演讲前半部分,重复了多次。

的确,舒红兵的童年生活,即使在那个年代也是格外艰苦的。1967年,舒红兵出生在四川省荣昌县(现重庆市荣昌区)一个普通农村家庭,9岁时,他的母亲病故。当时,他最小的弟弟刚出生20天,家里还有一个不到3岁的妹妹和一个不到5岁的妹妹,生活多么艰难可想而知。

母亲早逝,但留给舒红兵的精神财富影响了他的一生。舒红兵说:“她虽然没有多少文化,但以前是农村小学的代课老师,常跟我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她每天天还没亮起床做农活时,就会喊我起来看书学习,所以我从小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

舒红兵讲述童年经历

这样的习惯,让舒红兵从小在学校里都是成绩最优秀的。但那个时代,农村教育资源实在匮乏,他的小学老师也只有小学文化水平,初中读的公社小学里办的一个“初中班”。所以,舒红兵初中毕业没能如愿考取师范中专,即使幸运地进入县城高中,他也是成绩垫底的那一个。“当时高中比中专分数线低,我记得当时分数线是350分,而我考了351分,是真正的垫底。”舒红兵回忆说。

因为考6分爱上化学

一进高中,舒红兵就遇到了下马威——他在初中根本没有英语课,需要靠自学补起三年的知识。高一第一次考试,舒红兵英语只考了20多分,数学30多分,最惨的是新接触的化学,100分的试卷,只考了6分。虽然舒红兵很努力地学习,但高一上学期末,他仍有两三门课不及格。

放假回到家,看到弟弟妹妹们,舒红兵顿时觉得自己“不读好书对不起家人”,从此开始了“开挂”般的学习。“没有什么窍门,就是利用好一分一秒去学习,成绩自然就会上去。比如那时6点起床,晨跑后我就会找一个没人的角落‘偷偷’读英语,因为我的发音不准,怕别人笑话我。”舒红兵说。

也是因为那张6分试卷的刺激,舒红兵对化学学习格外上心。舒红兵说:“高一上学期学的无机化学,下学期是有机化学,关系不紧密,所以给了我逆袭的机会。在学习过程中,我也对有机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将来我的研究埋下了种子。”

舒红兵与高中生分享

舒红兵还记得,高一下学期成绩还不算突出的他,和另外三个成绩最好的同学被老师喊到办公室,老师说他最有希望考上大学。舒红兵说:“我到现在都十分感谢我的老师,他的鼓励给了我莫大的信心和斗志,所以我高二更拼命地去学,成绩到了年级第一名。所以,我希望老师们都要多鼓励学生。”

“越不如意越要努力”

听到这里,台下的同学们本以为“逆袭”的故事就此讲完,接下来就是一个科学家的养成之路。没想到,还有很多波折在等着当时的舒红兵。

舒红兵说:“因为家里很穷,那年高考前我精神负担特别重,压力特别大,几天几夜都睡不着,思维都是僵的,考试发挥得很差。”填报志愿时,对上大学失去信心的舒红兵,因为“名字很美”“西部竞争小”而选择了并不了解的兰州大学,没想到还真考上了。

来到兰州大学后,本想学化学的舒红兵,阴差阳错分到了动物学专业。“我是农村长大的,从小和动物打交道,难道读了大学后继续跟动物打交道?”舒红兵说,当时他对专业有误解,同时认为自己的理想就是以后回家乡当个老师,考上大学已经绰绰有余,所以第一学期他根本没有用功学习,成绩在班上排在中等。

后来,又是老师改变了他的想法。“老师在班会上分享了几个优秀学生的故事,看到身边人那么努力,我很自责,突然醒悟了。”舒红兵回忆说。

高中时代那个抓紧一分一秒学习的舒红兵又回来了,他每天除了吃饭、睡觉,从早到晚都在课堂上或在上自习。“那时候我知道了读完本科还可以考研,我就告诉自己‘越是不如意越要努力’,不喜欢现在的专业,也要把它学好,才能争取到做自己喜欢的事的机会。”舒红兵说。

舒红兵(二排三)大学毕业合影

舒红兵再次上演“逆袭”,不久又成了班上成绩第一名,后来成为年级的第一名。可等到毕业时,波折又来了——原本获得专业唯一保研资格的他,因为大一时身体体质差导致体育不及格,又被取消了保研资格。

“既然不能保研,那我就凭自己的本事考!考自己最喜欢的专业!”就这样,舒红兵考取了中国医学科学院的细胞生物学专业,终于拥抱了他心心念念的有机化学。

“一切都是开始”

“一切都才开始,一切都是开始。”这是舒红兵本科毕业时,送给同学的一句话。在后来的科研道路上,这句话也常激励着他自己。

舒红兵的科研起步也遇到了小波折——他读研不到半年,导师便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出国进修去了。此后,他成了“吃百家饭”的研究生,一个人沉心科研,遇到问题就向各个专家请教。“这段经历也成为了我的财富,培养了我独立工作的能力。”舒红兵说。

1990年,舒红兵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为了接触先进理念来到美国密西根大学医学中心工作。“那时我压力也是很大的,身上只有20美元,如果研究助理的工作干得不好,我连回国的机票钱都没有。”舒红兵说,所以他工作格外努力。他还记得当时其中一位指导教授说,“如果你想成功,你要一周工作7天,每天15个小时。”

工作两年后,舒红兵成了美国埃默里大学细胞与发育生物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依然每天从早到晚都泡在实验室。两年零八个月后,他取得了博士学位,导师说,在埃默里大学生命科学领域要取得博士学位的平均时间是五年左右,他创造了一项纪录。

舒红兵没有停下求知的脚步,他又跟随美国科学院院士David Goeddel开始了博士后研究工作。David Goeddel是生物技术领域先驱,是他第一个开发出胰岛素、生长激素、tPA等世界上第一批基因工程的产品。受导师的影响,舒红兵懂得了一名科学家的使命和责任。

也正是因为这种使命感,舒红兵在美国成为副教授,有了自己的实验室后,还是毅然决定回国。此后,他在抗病毒天然免疫领域做出了很多重要研究成果,累计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80余篇。2010和2015年,舒红兵两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1年,他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2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讲座后武大附中学生围着舒红兵院士要签名

在武大附中的“成才讲堂”上,舒红兵为高中生详细介绍了他的研究领域对人类健康的意义,他还分享了自己的几名研究生“逆袭”的故事,鼓励学生们不要害怕挫折,“只要努力、认真、坚持,任何时候都不晚。”

“舒院士,您的故事太励志了,让我们听了很激动。”讲座结束后,不少学生围上来找舒红兵签名。舒红兵提笔有力地写下那句曾送给同学的话,“一切都才开始,一切都是开始。”

(图片武大附中提供)

关键词: 武大附中 有机化学 兰州大学 博士学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