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要闻 >

加大对粮食生产直接投入 让农民能种粮、愿种粮、种好粮

2022-04-13 11:08:23    来源:江苏经济报

记者: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唐明珍: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与近几年国际市场粮价几次“过山车”式的大幅波动和当前国际粮食危机蔓延相比,我国粮食连年丰收、库存充裕、供应充足、市场稳定,为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了坚实支撑。

江苏作为粮食主产省,抓好粮食生产就是为国家粮食安全作贡献。江苏以占全国3.8%的耕地生产了占全国5.5%的粮食,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2021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8141.3万亩,居全国第9位;粮食总产749.2亿斤,连续5年增产,连续8年保持在700亿斤以上,居全国第8位;粮食单产达到460.1公斤/亩,较全国高19%,居全国第5位、主产省第3位。在国家组织开展的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中,我省连续五年获得优秀等次。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交织,面对北方地区受去年严重秋汛影响冬小麦可能减产的风险,江苏要进一步扛牢责任,确保产量不下降、力争有增产,坚决稳住农业基本盘、守住“三农”战略后院。

江苏作为经济大省,抓好粮食生产就是为“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树立示范。与华东地区各省市相比,我省粮食面积、总产低于山东、安徽两省,但粮食单产水平最高,粮食经营效益领先,创造了人口密度最大省份粮食总量平衡、口粮自给、调出有余的不凡业绩。这离不开省委、省政府对粮食生产的高度重视。省委1号文件一直强调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近两年更是明确提出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省政府连续几年印发文件,部署粮食生产工作,推动粮食生产目标任务逐级分解落实到市县乡、到具体作物,确保每个县(市、区)播种面积只增不减,将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列入全省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指标,有效推动地方党委、政府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

江苏作为现代化先行区,要为粮食生产高质量发展探索积累经验。在高基数上推动粮食持续稳定增产,切实保障全省8500万人民饭碗牢牢端在手中,为国家粮食安全多做贡献,对我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考验。当前,我省粮食生产面临很大压力和挑战:一是资源约束明显,如何用越来越少的耕地、越来越少的水资源、越来越少并且越来越贵的农业劳动力来生产足够的粮食,难度越来越大。二是供给结构失衡,表现为口粮作物结构单一、粮饲发展不均衡、大豆油料供给保障能力弱,努力实现各类食物供求平衡,任务十分艰巨。三是成本快速上涨。由于化肥等农资价格过快上涨推高生产成本,水稻等粮食种植效益持续走低,2021年达到近7年来最低点。目前,农资价格仍然处于高位,如何保护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能获利、多得利需要积极探索,才能持续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记者:作为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江苏的粮食生产呈现什么特点?具有哪些领先优势?

唐明珍:近年来,我省始终把抓好粮食生产作为“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按照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增效益“三稳一增”思路,持续抓紧抓实粮食生产各项措施落实,切实稳住了农业“基本盘”,为开新局、应变局、稳大局作出了重要贡献。全省粮食生产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粮食产能持续提升。2021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8141.3万亩、总产749.2亿斤、单产460.1公斤,在面积保持基本稳定的情况下,实现总产较2015年增加4.2%、单产增7.0%,粮食单产、总产均创历史新高。二是生产布局逐步优化。突出苏中、苏北主产区和粮食大县,推动粮食生产中心进一步向苏中、苏北转移,形成苏南、苏中、苏北产量1:3:6格局;突出水稻、小麦等口粮作物,兼顾特色杂粮,全省小麦、水稻两大作物占比达88%。三是生产方式加快转变。大力推进耕地轮作休耕,开展粮食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创建,推动农药、化肥“双减”,推动绿色生产发展。加快推广稻田综合种养,应用稻渔共作、稻鸭共作等高效模式200万亩以上。四是产业开发稳步推进。突出发展“粮食+”经济,延伸粮食产业链条,提升粮食产业综合效益。推动“苏米”品牌创建,区域公用品牌创建有突破,形成了“苏垦”“蟹园”“隆元”“金陵味稻”等一批优质大米品牌,射阳大米、兴化大米在2016年、2018年两次被评为“中国十大大米区域公用品牌”。

江苏是全国粮食生产大省、流通大省、消费大省、产业大省,发展粮食产业有以下四大优势:一是技术装备支撑强。省内农业科研高校多,人才、技术、平台等科技资源丰富,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推广体系、人才体系比较健全,有利于粮食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研究与推广,2021年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0%以上,高于全国8个百分点以上,并且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不断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着力提升耕地地力,“十三五”期间全省耕地质量等级提升0.5等,达到4.28等。二是加工收储能力强。从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公布的数据看,2020年,全省入统标准仓房仓容4316.4万吨,同比增长6.84%,其中完好仓容4192.2万吨,同比增长6.2%。全省低温准低温储粮仓容量、应用环流熏蒸技术仓容量居全国前列。纳入粮食产业经济统计的企业达到1179户,年均增长率1.37%。其中,大米加工企业656家,年生产能力3477.5万吨;面粉加工企业117家,年生产能力1575万吨。全省粮食产业工业总产值3040.2亿元,近五年年均增长率4.46%。三是产业融合推进快。将优质粮油作为全产业链价值超千亿元的重点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产业综合效益。全省优良食味水稻品种推广面积1600多万亩,占比已近一半,近3年稻麦优质品率增长30%以上。比如,射阳县通过优选水稻品种技术、推进标准化生产、建设粮食产业集群,成功打造“射阳大米”区域公用品牌,品牌价值245亿多元,成为享誉省内外的知名品牌。四是政策扶持力度大。省财政支农资金重点向苏北、向粮食主产区倾斜,着力调动地方抓粮、农民种粮两个积极性。据初步统计,2021年直接用于粮食生产的资金超过225亿元。其中,对种植50亩以上的水稻生产经营主体,每亩补贴不低于100元,对2020年粮食面积增加1%以上的26个产粮大县专项奖补1.33亿元,鼓励粮食大县发展粮食生产。今年将统筹安排44亿元实施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生产补贴、26亿元实施产粮大县奖励、53亿元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10亿元支持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25.5亿元促进农业绿色循环发展。

记者:江苏人多地少,如何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进一步挖掘粮食增产潜力?

唐明珍:全力确保粮食稳产增产,必须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着力在提升耕地地力、推进科技创新、强化装备支撑、激发农民种粮热情等方面下功夫。

在提升耕地地力方面,真正落实“长牙齿”的硬措施,加强耕地用途管制,落实耕地利用优先序,耕地主要用于粮棉油糖菜和饲草料的生产,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生产,高标准农田全部用于粮食生产,建立完善耕地“进出平衡”制度。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提升耕地质量的重要抓手,加快构建省市县三级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体系,着力提升基础设施配套水平,抓好耕地质量建设与保护,探索排灌系统生态化改造。去年底省政府出台“十四五”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并专门召开会议,明确要求建设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高标准农田,今年起将最低投资标准提高到3000元/亩,到“十四五”末建成5000万亩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吨粮田”,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在推进科技创新方面,聚焦关键领域、重点环节,加大农业科技投入,集成推广先进技术和物资装备,着力提升单产水平,大幅充分挖掘粮食增产潜力。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聚焦我省种业“卡脖子”技术和品种需求大胆创新,提升商业化育种能力,选育推广高产优质、抗逆抗病、肥药高效利用新品种,引导主导品种、单品种规模化连片种植。更大规模、更高层次开展绿色高质高效行动,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侧深施肥等省工节本标准化技术,打造一批优质粮食产业化基地。加强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加强重大病虫草害监测与控制,实现“龙口夺粮”“虫口夺粮”保丰收。积极发展精准农业生产技术,加快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在强化装备支撑方面,聚力实施农机化“两大行动”(即农业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推进行动、农机装备智能化绿色化提升行动),按照“分区域、分产业、分品种、分环节”要求,推动农机化科技创新,梳理并发布一批平台农机装备与技术创新成果,加大先进适用、绿色清洁农机装备与技术示范和推广力度,建立常态化机收减损工作机制,稳步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新建10个以上农业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示范县,在农机装备补短板、“宜机化”设施改造、“无人化”农场建设、机艺融合示范、服务模式创新等方面取得实效,为农业稳产保供提供基础性保障,为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坚强的农业物资装备支撑。

在激发农民种粮热情方面,加大对粮食生产的直接投入,认真落实种粮补贴和土地出让收入用于粮食生产比例,加快推广金融、保险支农产品,拓宽农业保险的广度和覆盖面。探索构建具有江苏特色的优良食味稻米产业化链式开发模式,培育建设优良食味稻米产业化强镇,开展优质稻米品种、产品推介和展销活动,举办“江苏好大米”和“好吃苏米”品鉴推介活动,着力打造“苏米”省域公用品牌,提高苏米品牌知名度竞争力,提升产业发展质效,增加农民种粮收益。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充分发挥其联农带农作用,在订单农业、加工增值、品牌赋能、代耕代种、托管服务等方面精准发力,让农民能种粮、愿种粮、种好粮,有利可图。

(记者 王小琴 耿文博)

关键词: 粮食生产 直接投入 能种粮愿种粮种好粮 绿色生产 农业基本盘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