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要闻 >

天天短讯!协和医院心脏移植数创全国之最 千例手术烙刻中国器官移植“赶超世界”脚印

2023-04-18 09:07:53    来源:湖北日报


(资料图片)

湖北日报讯(记者龙华、胡蔓、通讯员聂文闻、陈有为)“她一天比一天好,在病床上能翻身坐起了!”4月17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史嘉玮教授说起“好动”的悦悦,难掩兴奋。4天前,这名因患严重扩张型心肌病而致心力衰竭的11月龄女婴,在等待了146天后,被植入了一颗珍贵的“供心”,心脏复跳的那一刻,该院心脏大血管外科董念国教授团队,创下了一项新纪录:完成了1000例心脏移植手术,其数量居全国之首。

器官移植被誉为“21世纪医学之巅”,而心脏移植则是器官移植“皇冠上的明珠”。目前,心力衰竭是全球唯一持续增长的心血管疾病。对于终末期心衰患者而言,心脏移植是最有效治疗手段。

源于国外、起始于上世纪60年代末的心脏移植,在发达国家经过20年发展,手术成功率、生存率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国内心脏移植起步晚、发展慢,严重滞后于国际水平。90年代初,国内一批医学先驱开始了探索,其中就包括我的两位老师,协和医院杨辰垣、孙宗全教授。”董念国感慨,是三代人的努力,才有了今天的成绩。

20世纪90年代初,在法国心脏移植中心考察回国后,杨辰垣教授就制定了开展心脏移植的计划,并带领全科医务人员实施:他们不舍昼夜,联系搜集国内外心脏移植患者案例,“抽丝剥茧”寻找可以借鉴的治疗规律。1994年3月18日,杨辰垣、孙宗全实施了中南地区首例心脏移植手术。2003年6月25日,孙宗全又带领董念国,完成了中南地区首例心肺联合移植。

“两代心外科医学前辈,为心脏移植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也留下‘奉献、创新、执着’的精神传承。”董念国说。2008年从孙宗全手中接过接力棒后,董念国瞄准心脏移植前沿,不断创新。实验室里灯火彻夜不息,他带领团队废寝忘食,用上百次实验“验证-推翻-再验证”;对术后实验动物寸步不离,每小时观察记录用药反应、身体数据……探寻有规律路径。

1000例心脏移植手术一次次拉伸着挑战的极限,一项项记录就此诞生:改进供心保护方法,打破传统国际医学认知,将供心冷缺血安全时间由4小时延长至8小时,使心脏移植的“版图”骤然扩大,覆盖全国;突破瓶颈,采用血管V形切口、可吸收缝线、开放双侧胸腔、延迟关胸等系列创新技术,攻克婴幼儿供受体匹配技术难题,10年3创亚洲最低龄、最低体重心脏移植患儿记录;每年30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5圈的“奔跑”取心,为心脏病患者跑出了“供心转运”的中国模式;倾力参与研发“中国心”,为患者植入目前全球体积最小、质量最轻的磁悬浮离心式国产人工心脏。

“突破记录并不是刻意为之,只是千百次拯救生命后的水到渠成。”董念国坦言,他与团队之所以选择在这条生命的狭小通道里,闯出一线“天机”,只因患者的求生渴望,医者救死扶伤的初心。

据统计,协和医院心脏移植患者的5年、10年生存率达到84.1%、64.5%,分别高于国际心肺移植协会两项数据13.6和13.8个百分点。全球胸心外科经典教材《胸部外科学》(第九版,2020)序言中评价,董念国教授团队“心脏移植数量与质量国际先进,提高了中国心脏移植学术影响力。”

关键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