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要闻 >

让中国少年打开中国山河

2023-02-18 08:09:43    来源:楚天都市报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通讯员 杜莎

一篇《什么是武汉》,点击量超过1000万,让星球研究所成为湖北暨武汉读者最熟悉的网红公众号。近日,继《这里是中国》之后,星球研究所又策划出版《少年中国地理》。


(资料图片)

日前,星球研究所所长耿华军接受媒体群访。

把爱好做成了事业

动力呼呼地强

问:首先请介绍自己和星球研究所这个团队。

耿华军:我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上学的时候就爱看《美国国家地理》。这本地理杂志对从小地方考过来,没接触过多少极致世界的我来说,有着巨大的吸引力。毕业之后,我从事过出版、互联网、房产等行业。

手机阅读兴起后,作为地理爱好者,我在手机上看不到我想要的地理内容,于是2016年我就开始自己尝试,这就有了星球研究所。可以说是因为热爱,才做了这份事业。把爱好做成了事业,最大的感受是动力呼呼地强。总感觉你有做不完的事情、有无数想做的事情,但就是你没有时间,或者你现在能力达不到。

之前所有的经历,对我最核心的影响是两块,一是对科学性要足够专业,这是不能破的基础;第二是做就做到极致,立意、视角、视觉都要问问自己还能不能更好一些。

这份事业也很快吸引了越来越多比我更专业的人加入进来。大家也都是对这份事业满怀热爱。目前我们团队80%以上都是从读者转化过来的。我们的愿景是创作极致作品,用极致作品解构世间万物,探索极致世界。极致作品应该是经典的、经得起时间检验、有长期留存价值的作品。

目前我们团队有100个人左右。主要有三块内容:图文文章、图书、纪录片视频。因为我们的名字叫星球研究所,很多读者就把我称为所长,慢慢就叫开了。

我们团队6年多的时间目前总共只有300多篇/支作品。我有几十篇,《这里是中国1》中的全部篇章都是我写的文稿。

我们最早的爆款是《登上珠峰,你究竟会看到什么》。这是2016年11月17日发的,400多万的阅读量。

在之后《什么是武汉》有1000多万阅读量。

后来当我们开始做视频的时候,就更高了。我们最高的一支视频《100年重塑山河》,仅视频号就有2亿多的播放量。

就是要把中国的山河,摆到每一位中国少年的书架上

问:在你看来,做书与写公号的主要区别在哪?请向读者们介绍这套《少年中国地理》。

耿华军:最大的区别就是制作周期的不同。在新媒体行业中,我们的创作已经是长周期的了。我们一篇图文要花一两个月的时间,视频更长。但图书往往都是几年时间才能做出来。投入的人手、精力、成本都是巨大的。对每个项目组成员的考验、压力也是巨大的。

《少年中国地理》是一套献给所有青少年的宝藏级中国地理全书。希望通过这套书,让中国少年打开中国山河。

所谓的“宝藏”主要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少年中国地理》内容丰富,如同宝藏一样,少年们在阅读过程中,也是挖取宝藏的过程。在书中,总能发现到中国地理你所不知道的,让人惊喜的一面;另一层含义是宝藏中国,中国地理丰富多彩超乎我们的想象,希望少年们可以通过这套书,打开探索中国山河的心,一起去探索、去发现,这宝藏一般的中国。

问:为什么会想到出套专向少年的中国地理书?是特定的契机?为少年做书,最先考虑的事是什么?

耿华军:向青少年讲好中国地理,其实是我们在很早之前就想去做的事。我们有一个愿景,就是要把中国的山河,摆到每一位中国少年的书架上!

2019年4月,我们曾在喜马拉雅平台上推出过音频课《星球研究所:少年中国地理》,这是我们星球研究所在青少年领域第一次尝试。很荣幸这套音频课得到了不少孩子和家长的喜欢,目前已经累积了200多万的播放量。与此同时,在评论里我们还看到有不少家长反馈,希望我们出一套面向青少年的科普读物。

在星球研究所的公众号后台,也有过不少类似的留言。曾经还有一位家长分享了他用家庭投影仪给孩子投放星球研究所的视频和文章;也曾看到有很多家长会带着孩子翻看《这里是中国》系列,一起发现中国之美。

看着这些留言、反馈,常让我们非常感动,也很受鼓舞。少年时期正处于一生中探索欲、求知欲最为旺盛的时候,青少年永远拥有着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而了解中国地理,不仅可以让他们增长知识,还提供一扇可以开阔视野的窗口,在他们的心中种下一颗探索世界的种子。与此同时,在做地理科普工作中,我们的成果在不少读者中得到了一定的验证,有一定的基础。于是做面向青少年的科普读物的想法就这样萌生了。

为青少年做书,我们最先考虑的是这套书为青少年带来什么,也就是书所创造的价值和意义。我们希望拿到书的每一位少年,不仅把它当作是增长课外知识的读物,还是一把打开中国山河的钥匙,希望他们在与中国山河的相遇中,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汪品先院士说“在四维时空里展现活的中国地理”

问:在“中国地理”这宏主题下,你们是如何选定从“6500万年、1万年、100年”这三个时间尺度来讲述?

耿华军:对于当今的青少年来说,碎片化的知识灌输绝不是好的介绍方式,我们有必要按照某一个线索系统地讲解中国,提供青少年一个地理思维。于是,我们选择从一个独特而宏大的视角出发:三大时间尺度看中国。所谓的三大时间尺度看中国,也就是将整套书分为6500万年的中国、1万年的中国、100年的中国这三大部分,分别讲述中国的山川地貌、历史文明以及现代大国工程。

人们一般说地理空间是三维的,但其实时间也是地理的重要维度。中国这样一个广袤的三维空间,再加6500万年、1万年、100年三个时间尺度,就真正完整了。就像汪品先院士在推荐序中所说的“在四维时空里展现活的中国地理”。

1、穿越6500万年看中国,感受地球的力量。约6500万年前,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发生碰撞,这场碰撞堪称是地球5亿年来最重要的造山事件,创造了一列列超级山脉。这场碰撞也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中国的气候格局、地貌分区。在栖息地类型极为丰富的中国,哺乳动物展开轰轰烈烈的“圈地运动”。它们进军东北森林,踏上西部荒原,深入南方丛林,进入辽阔海洋,迅速占领了广袤的中国大地,万千生灵,各得其所。于是我们通过第一册《大地脊梁》、第二册《多彩地表》、第三册《壮美生灵》,以山脉、地貌、生灵为主题让读者穿越6500万年的时间长廊,看见地球碰撞之力下诞生的中国山川地貌,以及在此生活的万千生灵。

2、穿越1万年看中国,感受文明的力量。一万多年前后,在森林和沼泽密布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先民们便开始了水稻的种植和栽培。几乎与南方水稻的起源同时,我们在北方的祖先也成功驯化了粟和黍。中国的土地上出现了两种农业模式——南水稻北粟黍。农业的出现使得人类拥有了更加稳定的食物来源,也就有了文明诞生和发展的基础,华夏大地由此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中国地域辽阔,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差异鲜明,各区域表现出不同的发展面貌与历史进程。东部季风区雨热充足,适宜农作物的生长,自然条件优越。因而,这里人口密集,经济繁盛。在这一区域内部,文明进程与经济发展主要表现为南北的差异与互动。而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处于非季风区,沙漠、草原广布,人口稀少。虽然这里深居内陆,却诞生了传奇的绿洲及草原游牧文明,为中华文明的中外交流提供了廊道。在青藏高原上,高寒缺氧,雪山连绵,冰川广布。但就是这一方高寒之区,人们创造出独特的高原文明。

因此,我们通过第四册《北方大地》、第五册《秀丽南方》、第六册《秘境西部》,穿过一万年,去看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中华文明如何在各区域既独立发展,又在交流中相互影响,并不断融合周边文明,最终在历史的长河中汇聚成一首气贯长虹的文明史诗。

3、穿越100年看中国,感受建设的力量。近百年来,现代中国正在经历蓝色星球上最大规模的地表塑造。中国是世界上开建大型工程数量最多的国家,常被大家戏称为“基建狂魔”。我们修建铁路、公路、电力等基础设施,还有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等超级工程。除了脚踏实地地做好每一个关乎民生的工程,中国人也始终没有忘记仰望星空,凭借着一枚枚“长征”火箭,中国人得以走向太空。而这也汇聚成了第七册《大国工程》的主要内容。

从这三大时间尺度出发,我们能更深刻而系统地,对中国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现代工程进行介绍,向青少年呈现一个“空间+时间”的多维中国,这是前所未有的知识体系。

关键词: 中国地理 时间尺度 自然地理 四维时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