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要闻 >

送别冯天瑜,“先生,我们永远怀念您!”

2023-01-14 20:07:19    来源:湖北日报


(资料图)

1月12日,著名历史学家、湖北省“荆楚社科名家”、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冯天瑜先生在汉离世,享年81岁。聚散总是缘,离合总关情。14日,在冯天瑜生前创建的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走廊两侧摆满了花圈,社会各界人士以这种方式,对冯天瑜先生作最后的告别。

两院院士李德仁及妻子朱宜萱与冯天瑜相识半个世纪之久,相交甚笃,曾共同为数字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工作。回想起至交好友的一生,李德仁说:“他学殖深厚,知识渊博,著作等身,在史学、文学、哲学、戏剧、书画等领域均有极深的造诣,是享誉世界的文史名家。冯先生一路走好,事功长存!”

作为享誉海内外的中国文化史大师,冯天瑜辞世震恸海内外。前德国特里尔大学汉学系主任卜松山(Karl-Heinz Pohl)教授说,听到冯教授去世的消息,我非常难过;我对他非常尊敬;他是一个很好的人,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日本北州市立大学教授邓红说,遥想二十年前,先生来日本九州山口地区访问,曾在我家小住一宿;第二天我们又驱车去下关、萩市参观,住在一户日本农户家,“回忆往事,痛泣今日,先生音容,永记心怀。”

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李建中认为,冯天瑜重病缠身仍开坛授课、击键著书,以他对学生的厚爱、对学术的执著,深刻地诠释了何为传道、授业、解惑,何为师道、师德、师风。李建中回忆,2012年,武汉的夏天特别热,摄氏四十多的温度居高不下。课题组开论证会,特邀武汉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冯天瑜先生参加,“记得是在武大人文馆的五楼,冯先生顶着酷热与会,赶到会场时已是满头大汗,一边入座一边脱下白汗衫擦汗……这个画面如雕塑般永远地刻在我的脑海,还有一行文字镌在画面下方: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现任主任杨华教授回忆,冯先生一生谦和俭朴,看淡金钱,以他的年龄和声望,大可以获得可观的收入,但他从不衣着奢华,“甚至连西装都不到两套”。2018年,冯天瑜将“冯氏三藏”(书画、信札、钱币)悉数捐给武汉大学,其中包括其父冯永轩40多年来的珍藏,这批家藏中,有曾国藩兄弟、左宗棠兄弟的信函,有学者章太炎、康有为、梁启超、黃侃的条幅,兼具史料价值与艺术价值,“几代人的积攒下来估值上亿的文物,捐给社会,这是怎样的无私!”杨华补充,冯先生看淡自己的身后事,曾多次嘱托,要将家中藏书捐献给历史学院,“冯先生的一生,既是立言的学者,更是立德、立功的智者,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江汉大学城市研究中心主任涂文学说,冯先生有着浓烈的乡邦情结和家国情怀,对于区域文化研究深藏着复兴乡邦文化历史使命感。他生前参与湖北武汉地方志编纂工作,在省、市副总篡位置上一干就是40年,此外还做了大量关于武昌首义、张之洞方面的研究。

“如果说,冯先生的研究仅仅在于历史文化,这是远远不够的。他像一个传统知识分子一样,绝不是关在故纸堆里讨学问。”涂文学说,冯先生对于湖北武汉区域研究与晚清以来的经世实学一脉相承,植根学术,直指当下。一方面,他的纯学术的历史著述基于强烈的经世意识,包蕴着对于当下区域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的历史智慧和有益启示;另一方面,他的不少文章和演讲以严谨务实的历史研究和敏锐深邃的学术智慧为区域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撑。“直至晚年,冯先生还力主湖北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为湖北地方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心血与智慧。”

“冯先生把做学问当作一种生活方式,学术是他毕生的追求。”涂文学说。

“冯老师与我进行过多次的合作。可以说,我和冯老师之间的跨度还是非常大的。”武汉民间文史收藏家陈勇是一位基层城管队员,热爱读书和收藏的他对武汉的人文历史颇有研究,曾与冯天瑜合著《国际视野下的大武汉影像》一书,“冯老师是一个大学者,我却是一个基层城管;冯老师是文科资深教授,我却没有上过大学。冯老师平易近人,没有丝毫架子,却有了不起的人格。”

“冯老师曾说,‘要有图有真相’,现在进入读图时代,不光要有文字记录,还要有更多的影像再现历史。”十年前出版的《武大老照片》一书同为二人合著。陈勇介绍,2023年是武汉大学130年校庆,冯天瑜有一个愿望,就是出版《武大老照片》修订本,补充近10年来收集的新的珍贵史料,让更多的武汉大学学生,及关爱武大的读者,看到更生动更清晰的武大影像,“我会更心尽力把这件事完成好,今年下半年武大130年校庆时,让大家都能看到冯老师的这本书,感受到冯老师对武汉大学深厚的爱。”(湖北日报全媒记者田佩雯)

关键词: 武汉大学 湖北武汉 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读图时代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