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要闻 >

叶兆言新作《通往父亲之路》 一场父子关系 探讨的文学漫旅

2022-02-20 08:50:05    来源:楚天都市报

□通讯员 罗颖杰

叶兆言出身文化世家,祖父叶圣陶是著名作家、教育家、出版家,伯父叶至善与父亲叶至诚都是优秀的作家与编辑,近现代文学史上的耀眼明星是其家中常客,祖辈与父辈的特殊经历,对其一生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叶兆言很少谈自己的家世。近日,叶兆言《通往父亲之路》由译林出版社推出,作品讲述一对父子的故事,铺写一个家庭的时代记忆。作为2022的开年新书,书一出版,屡上各种新书榜,备受关注。叶兆言在线与众多网友分享他数十年来的阅读写作历程,完成全网直播首秀。他口中的《通往父亲之路》,是他以六十余载生命体验,所进行的一场父子关系探讨的文学漫旅。

在中外文学史中,父亲或者父子关系早已成为一个永恒的文学母题。父子关系则更显辽阔、复杂与深邃。

美国社会哲学家芒福德认为,每一代人总是反抗自己的父辈,却和祖父交上朋友。

一提到叶兆言,人们总会提到他的祖父叶圣陶。出身文化世家,祖辈与父辈的特殊经历,对其一生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通往父亲之路》,书写一个家庭三代知识分子的时代记忆。以四万字篇幅处理一个四十万字的题材。单就题材而言,这完全可以是一个长篇小说的体量。如何在浩如烟海的历史记忆中选取素材,如何在庞杂的素材中剪裁到妥帖的主题,极大考验着作者的写作功力。

叶兆言说,“鲁迅谈起章太炎先生,我祖父(叶圣陶)那辈人谈起鲁迅先生,我父亲谈我……一句话,我们都成了九斤太太的后人,历史仿佛早已写好了,注定了一代不如一代,我们这些不肖子孙,似乎都不可能再超越父辈。”由此延伸而去,“不由得想起刚准备写小说时的幼稚念头,打算写一部《战争与和平》那样的长卷,对象是中国的几代知识分子,从章太炎那辈开始写起,然后过渡到我们这一代,大约是五代文化人。这个野心并没实现,至多也就是在我后来的一系列散文随笔中,找到一点点蛛丝马迹。”这一系列散文随笔就是叶兆言最经典的一套非虚构文集,包括《陈旧人物》《陈年旧事》《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诚知此恨人人有》,共有五种。叶兆言以文史笔法,重塑近代历史风云人物;嬉笑怒骂,言说现代文学趣闻轶事;漫谈知识分子精神传承,它有开始,却还没有完结。没有完结的部分,叶兆言写在了《通往父亲之路》中,“这是我一直以来想写的一部书”,它大约就是这个幼稚念头和未曾实现的野心。

《通往父亲之路》讲述一对父子的故事。主人公张左出生不久,父母即因情感不和分开,母亲再嫁父亲另娶。他自幼由外公魏仁与外婆抚养,一手漂亮的书法与随遇而安的性情亦来自外公的熏陶培育。其父张希夷是外公魏仁的得意弟子,师从魏仁学习甲骨文,二人虽无血亲但志趣相投,堪称精神上的父子。反观张希夷与张左,因未生活在一起,情感疏离,干校三天的单独相处是两人一生中难得的亲近时光。魏仁、张希夷、张左三代人,是父子或师徒,有恩亲,也有离合与疏近。时光流转,晚年的张希夷声名大噪,成为国学大师、学界巨擘,父子二人亦交往渐密。但“通往父亲的道路太漫长,张左发现他从来就没有真正走近过张希夷,有时候走得越近,感觉越远”。

叶兆言截用几段关键的吉光片羽,从开头的张左出生到结尾的花甲之年,半个多世纪的成长经验被高度浓缩,写作者克制平静,不矫揉造作,没有故作高深,不掺杂过多主观情绪,而是平实客观,有如闲话家常,不疾不徐,缓缓道来,有如行云流水,大量的留白更赋予作品极大的张力。

南京大学吴俊教授读完本书,感慨“很有些痛感,终归于平静”,恰如其分。叶兆言践行的是依靠文字本身的力量,不动声色地打动读者。

关键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