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要闻 >

多项国家战略交汇叠加,疫后重振和高质量发展态势强劲,武汉将奋力打造新时代英雄城市

2021-12-28 06:33:13    来源:极目新闻

极目新闻记者 李庆 王峻

实习生 桂佳琪

今天的武汉,正怀揣梦想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12月27日,中国共产党武汉市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开幕,会议指出,今后五年的主要目标任务是:武汉区域辐射力、全国竞争力、全球影响力持续增强,科教人才优势加快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交通区位优势加快转化为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链接优势,新时代英雄城市能级、品质、形象充分彰显。武汉将奋力打造实力雄厚、创新涌动、文化繁荣、民生幸福、生态宜居、治理高效的新时代英雄城市。

争创湖北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科教资源是武汉最核心的优势,也是决胜未来的关键。未来,武汉将加大对在汉高校、科研院所的支持协作,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培育,推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纵深发展,争创湖北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加快建设以东湖科学城为核心区域的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努力将东湖科学城打造成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科学城,高标准建设光谷实验室等湖北实验室,争创国家实验室,加快推进精密重力测量、作物表型组学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同时,加快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国家先进存储产业创新中心等现有平台建设,在事关国家经济安全的光电信息、生命健康、智能制造、网络安全、生物育种等重点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会上指出,武汉将深入推进院士专家引领高端产业发展,加快建设环大学创新带、创新街区、孵化器等“双创”载体,加快建设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打造全国重要的枢纽型技术要素市场。

加快武汉人才集团建设,推动“名校育才”“名企用才”有效衔接,探索多元化人才评价激励机制,让各类人才更多地创新创业,深入实施“武汉英才”计划,持续推进“学子留汉”工程,培育集聚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高技能人才等各类人才。

加快四大国家级产业新基地建设

产业是高质量发展的根基和现代经济体系的支柱,武汉将围绕“965”产业集群发展,深入实施产业地图,加快四大国家级产业新基地和大健康产业基地建设,着力打造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

实施先进制造业壮大计划,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做大做强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等先进制造业,推进钢铁、石化等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加快建设万亿级、5000亿级产业集群,打造国家先进制造业基地;大力发展航空航天、人工智能、氢能等新兴产业,超前布局电磁能、量子科技、深地深海深空等前沿领域,培育产业增长新引擎;培育壮大商贸物流、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等生产性服务业,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加快建设区域金融中心、世界“设计之都”。

加快建设数字武汉,努力打造全国数字经济一线城市、新型智慧城市标杆,加快5G、工业互联网、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全产业链应用,带动制造业、服务业、农业数字化转型,做大做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

实施市场主体倍增工程,促进市场主体量质齐升,重点扶持一批百亿级、千亿级头部企业和领军企业,培育集聚一批具有生态主导力的产业链“链主”企业,引导扶持中小企业向高附加值领域延伸、“专精特新”发展,培育更多隐形冠军、行业“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独角兽企业。

引领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

会议指出,将加快构建“主城做优、四副做强、城乡一体、融合发展”城市空间格局,推动城市多中心、网络化、组团式发展,实现三镇协同。

统筹推进主城、副城、乡村协调发展,主城以“两江四岸”为核心,提升高端要素、优质产业、先进功能的集聚承载能力,打造现代服务业中轴带和城市主中心。“四副”聚焦产业集聚、品质提升,建设产城融合的现代新城。

其中,光谷副城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光谷;车谷副城加快建设万亿级车谷产业创新大走廊;临空经济区副城加快港产城一体化发展;长江新区副城打造承载全球创新成果转化应用的未来之城、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先行示范的大美之城、现代城市建设治理的典范之城,畅通主城与副城、副城与副城骨干路网。

引领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以武鄂同城化为先导,加快建设以武汉为中心、辐射城市圈的“七环三十射”高快速路网,推动城市轨道交通、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铁路“四网融合”,打造“轨道上的城市圈”。优化产业分工协同,形成研发在武汉、转化在城市圈,主链在武汉、配套在城市圈,融资在武汉、投资在城市圈的创新发展格局。

未来,武汉将持续打造国家商贸物流中心,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加快培育新型消费,打造15分钟便民生活圈,加快建设港口、陆港、空港、生产服务、商贸服务等“五型”国家物流枢纽,融入“全球123快货物流圈”,塑造新时代“货到汉口活”竞争优势。

同时加快构建“超米字型”高铁网和“一环八向”普速铁路网,建设中欧班列区域性枢纽节点,打造铁路客货运“双枢纽”;推进天河机场扩容升级、天河空铁综合枢纽建设,打造国际航空客货运“双枢纽”;加快建设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和中部地区枢纽港,完善内畅外联中部陆海大通道。

着力解决新发展地区入学矛盾

破解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难题,是武汉必须答好的“时代考题”。会议指出,将持续完善司法制约监督机制,精准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全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同时,实施居民收入可持续稳定增长行动计划,优化中小学、幼儿园规划布局,着力解决新发展地区入学矛盾,支持在汉高校“双一流”建设。

深化疾控体系改革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加强紧密型医联体建设,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全面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健全基本养老、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强化农村地区社会保障。加快完善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落实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建设老年友好型、儿童友好型城市。

培育打造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优势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壮大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民宿经济等特色产业。统筹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推进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档升级、美丽乡村建设拓面提质,进一步改善乡村宜居宜业环境。

努力打造世界滨水生态名城

未来,武汉将规划建设一批重大公共文化设施,打造“12分钟文体圈”,实施汉派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培养造就一批德艺双馨名家大师,推出更多彰显武汉精神、时代气象的精品力作,擦亮武汉文化标识,争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先行区、东亚文化之都。

会议指出,将打造一批文化产业园区,壮大一批特色产业链,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着力提升黄鹤楼景区、东湖风景区、长江夜游、木兰文化生态旅游区品质,努力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品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武汉将以碳达峰碳中和引领绿色发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提升城市生态品质,努力打造世界滨水生态名城,持续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加快建设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加快建设百里长江生态廊道,加强东湖等湿地保护与修复,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争创国际湿地城市。

同时,优化完善城市绿地系统,持续增加城市绿量,不断提升森林资源质量,因地制宜规划建设绿化景观,加快打造多层次公园体系;支持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结算系统建设,努力打造全国碳金融中心。

关键词: 产业 武汉 加快 城市 打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