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要闻 >

构筑长江分洪安全网 ——记湖北浩川杜家台分蓄洪区蓄滞洪和安全建设工程(武汉段)

2023-07-07 08:30:57    来源:楚天都市报

项目航拍图 通讯员供图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马清妮

江城武汉,两江交汇,每逢汛期,对防汛工作是一大考验。


【资料图】

武汉经开区竹林湖段,长江与通顺河并行向东,形成一处天然的“分流线路”。

7月4日,武汉经开区竹林湖畔,长江、通顺河静流向前,河道临近处,杜家台分蓄洪区蓄滞洪和安全建设工程(武汉段)重点子项——流量140m^3/s的竹林湖泵站正加速施工。

在此,全国150项国家重大水利工程项目之一——杜家台分蓄洪区蓄滞洪和安全建设工程正在加快建设。项目武汉段,施工人员正通过新建及加固堤坝、建设泵站及分洪口等系列举措,确保长江与通顺河水位“相对平衡”,打造长江分洪“防线”。

科学治蚁

确保江堤“零隐患”

该项目横跨武汉经开区、蔡甸区,建设内容包括新建及加固堤防106.7千米、防汛道路115.2千米、新建竹林湖泵站及分洪口等。其中,由湖北浩川公司负责的竹林湖泵站及3处堤坝于2021年开工,目前正在冲刺项目节点。

走进竹林湖泵站施工现场,标准化围挡及喷淋布设整齐,项目入口处,抑尘车对工地周边进行喷雾降尘,裸土全覆盖。

“水利工程,堤坝稳固是首要条件。”湖北浩川竹林湖项目负责人介绍,杜家台分蓄洪区历史上曾是长江及汉江的自然洪泛区。土堤结构堤身加上周边山林密布,蔡甸范围内的49.74千米堤段白蚁危害严重。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不起眼的“蚁道”串通上、下游坡面,当汛期高水位时,水流进入蚁道及蚁巢,易在背水坡面形成散浸、渗漏、管涌等险情。

2021年底,项目开工便对堤防背水坡、迎水坡、压浸台及蚁源区进行拉网式检查,对蚁患危害严重的堤段,用开挖蚁巢、施灭蚁药等方法集中灭杀,并在不同堤段设置适量白蚁诱杀设备,削减白蚁数量。多方努力下,全线范围内共有11千米范围内的“蚁穴”被治理,有效确保堤防基础安全零隐患。

四重检测

千余万方黏土夯实堤坝

堤防“漏洞”修补完毕,随后进入工程核心环节——堤坝加固。

项目经理指着流域图上连贯的堤岸说,长达106.7千米的堤防,需要新建及加培1200万方优质黏土,确保行洪期间堤坝“岿然不动”。

“落实土源”是项目团队面临的首要问题。根据设计要求,堤身及外平台加培土料要求粘性土,并对粘粒含量、膨胀率等有具体要求。

但受疫情影响,2021年进场后,原定的17座土料场无法及时供应土方。项目参建方全员出动寻求土方,而后经项目法人、监理、设计院等各方联合见证,在区城管局、水务局、自规局等多家单位的协助下,各路优质黏土进入现场,确保施工进展。

堤防加培需保证新旧堤防的有效衔接。“在平面上,对每一批土方,我们都会选取100米堤防先做试验段,以确定最佳碾压参数及分层厚度。”施工中,项目采用震动压路机,每30厘米为一层,每层粘土压实后,均取样检测压实度。据了解,净高6至8米的大堤,足足压了26层。

堤坝加固完毕,施工人员洒播草籽或敷设六角块。最终,经施工单位自检、监理单位平检、项目法人抽检、主管部门飞检等多项检测方可验收。数据显示,至目前堤防加培累计完成土方270万方,顺利度过2022年汛期,整体形象完成约70%。

工艺革新

推进项目高质量建设

与施工共生的“难点”,也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土壤,项目团队总结形成国家专利2项,完成QC成果两项。

在周家墩垸堤新建堤防处,原是成片鱼塘,淤泥层厚度近3米。要在该地层处建堤坝,有如“在豆腐上放重石”。按传统工艺,需挖出淤泥,换填新土方,环境污染大且成本高。对此,项目团队于梯形堤坝两侧受力最弱处打入25万米水泥搅拌桩,形成“板凳脚”;在堤身土体部分,每隔1米敷设一层三向土工格栅,每片格栅间用特制线索连接形成一张“大网”,三层“大网”间填充黏土,形成稳固坝体,减小对周边环境的破坏。

该成果最终立项科研课题,项目部与武汉轻工大学签订科研合同,进行新建堤防软土路基监测与稳定性研究。

在竹林湖泵站施工中,若用传统定位安装方式,用于抽水的流道存在固定不牢的风险。项目经理强调,项目创新流道模板施工方法,选用钢筋+胎架双重固定工艺,将流道“稳稳托住”。

该项目建成后,将分蓄汉江下游超额洪水,解决汉江上游洪量与下游河道安全泄量不相适应的矛盾,遇特大洪水时,还可承担分蓄长江超额洪水的任务,对保护汉江下游和武汉市的防洪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