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要闻 >

儿时听惯的“花鼓子”渐成绝响,七旬土家老太自费7万元为乡亲们“续梦”|天天微资讯

2023-05-07 15:08:05    来源:极目新闻

(湖北频道,有视频,自采整版重点)儿时听惯的“花鼓子”渐成绝响,七旬土家老太自费7万元为乡亲们“续梦”


【资料图】

极目新闻记者 刘俊华

通讯员 覃丹 杨丹

照片、视频 谢阳摄

许多人的儿时梦想,都会随着成长而逐渐淡忘。但秦先菊不一样,她在年近古稀的时候仍在努力完成一桩儿时的心愿。

秦先菊是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渔峡口镇的一位农民,今年70岁。前不久,由她收集整理的《长阳渔峡口民歌选》正式出版,填补了当地非遗文化的一项空白。

这本耗费秦先菊5年心血和7万元投入的民歌集,承载着一名土家儿女对民间传统文化的钟爱,也展现了一名普通人在追寻梦想的路途上可敬的风姿。

“花鼓子”表演场景

清江峡口历来风行“花鼓子”

秦先菊1953年出生在灵动秀丽的清江边,从她记事起,每逢喜庆的日子,就会看到大人们载歌载舞,“脚踏之字拐,手似弱柳飘,腰儿前后扭,屁股两边翘”,男女大方对唱,气氛活跃而热烈,是人人都能参与的一场狂欢。当地人将这种欢庆方式称为“花鼓子”,在长阳的渔峡口、资丘、榔坪等乡镇,这是最受欢迎的全民综艺。

秦先菊回忆说,那时农村娶媳妇接“上客”、生小孩请“家家客”、祝寿等喜事,亲友们都会聚在一起扭“花鼓子”。有时男方与女方的客人斗舞赛歌,你方唱罢我登场,哪方的歌唱完了,哪方就甘拜下风。虽然是较量,但歌唱的内容都是祝福、恭贺的好话,所以输赢都很欢乐。有时候,轮流对唱一个通宵,也不会出现重复的歌,而那些在“花鼓子”场上跳得好、唱得多的人,就会成为出尽风头的“歌篓子”。

即便是日常劳动的间隙,“花鼓子”也是消乏提神的妙方。演唱内容以男女爱情为大宗,如“十爱”、“十想”、“十送”、“十二月”、“十月怀胎”、“送郎”、“送情”等,歌舞者相互眉来眼去、传情达意,成为土家人原始的“交谊舞”。

秦先菊10多岁的时候,妈妈就鼓励她跟着大人学唱“花鼓子”,土家女子与生俱来的血脉基因,让她很快成为“花鼓子”场上的一颗新秀。

秦先菊和她整理的民歌选

息唱三十年土家人寻找“歌篓子”

大约从上世纪60年代末开始,不知道什么原因,“花鼓子”渐渐从人们的生活中淡出了。后来,秦先菊高中毕业,在村里做了一名民办教师。她依然是一名文艺积极分子,许多高中同学都对她的青春活力倾慕不已。32岁那年,秦先菊因为家庭的原因,辞去了民办教师的身份,成为一名地道的农民。

清江奔流不息,岁月如歌如诉。进入新世纪以来,渔峡口镇的人们越来越怀念“花鼓子”盛行的日子。逢上嫁娶添丁的喜事,总有人提议扭一场“花鼓子”,但在息唱30多年后,已鲜有人能唱出一段完整的“花鼓子”。

2009年,长阳“花鼓子”被列入湖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每次看到乡亲们兴味索然的样子,秦先菊就在想,要是哪天能重现“花鼓子”的盛况就好了。秦先菊向周围六七十岁的老人打听,从前的那些“花鼓子”歌手还有哪些健在,能不能请他们将“歌篓子”贡献出来?许多人都提到一位名叫方伦月的老太太。

2017年,秦先菊决定寻访那些老“歌篓子”,收集整理即将失传的“花鼓子”。她找到方伦月的时候,老人已经90岁了,得知秦先菊的来意,老人欣然开唱。经过几天几夜的录音、速记,秦先菊从方老太那里讨到100多首“花鼓子”,最长的歌词有200多句。

后来,秦先菊又走遍方圆十里八村,寻访了十几位“歌篓子”,用同样的方式收集整理“花鼓子”。三年多时间里,她总共收集到“花鼓子”和“五句子”共300多首。

清江流经渔峡口的村庄

农民歌舞团有了新剧本

5月5日,极目新闻记者在秦先菊家里看到,她整理这些民歌的手稿装了满满一箱子。

“录音整理只是第一步,因为大多数老歌手并不识字,只能通过口口相传唱出音,我要根据声音推敲出文字,校对修订的工作量非常大,”秦先菊告诉记者。

秦先菊的两个子女也非常支持母亲完成心愿,她的媳妇郑敏主动为婆婆担任打字员,将13万多字的手稿录入电脑。

既然是民歌选,出版前还要对这些歌进行谱曲。秦先菊辗转联系到杭州音乐学院教授,将歌手的录音提供给对方,对每一首歌进行谱曲。

就这样,历经5年的精心准备,秦先菊的《长阳渔峡口民歌选》正式出版,算上购买书号、请人谱曲,直接支出约7万余元。这对一个没有退休费的农民而言,算是完成了一个昂贵的心愿。而在搜集整理过程中的翻山越岭和案牍劳形,个中艰辛更是一言难尽。

去年,秦先菊被授予“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她也是当地“招徕河农民歌舞团”的核心成员。有了收编完整的《长阳渔峡口民歌选》,清江两畔的“花鼓子”盛况正在回归。

72岁的“花鼓子”老歌手廖圣本,一天不唱就喉咙痒。见到记者来采访,他早早换上衣服,召来歌舞团的同伴,聚集在清江边的河滩上,像年轻时那样欢快地扭起来……

据秦先菊考证,“花鼓子”最早兴起于南宋年间,在当地已流传1000多年了。传递着历代土家人的风土文化信息,她希望自己的工作,能为保护土家文化献一点微薄之力。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方志学者陈金祥评价,秦先菊对“花鼓子”的搜集整理工作非常有意义,对区域性的民间文化保护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如果当地相关部门能组织专家和学者对《长阳渔峡口民歌选》进行研讨和点评,将会对这本书的准确性和权威性更有帮助。

关键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