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要闻 >

瑞信“贱卖”后债券清零,银行界神话瑞士面临“信用破产”|当前速读

2023-03-24 21:01:27    来源:极目新闻

极目新闻记者 陈俊

一直以来,“安全”和“信誉”是瑞士银行的超级名片,全世界的有钱人存钱都会首选瑞士的银行。


(资料图)

直到一家美国的银行破产引发连锁危机,百年老店瑞信岌岌可危,即便瑞士政府出手主导瑞银收购强行续命,可“贱卖”之后的瑞信闹出172亿美元债权一夜成废纸的丑闻。就如美国《华尔街日报》长文所评论的那样,从美国蔓延出来的银行危机并没有结束,在收购瑞信后,瑞银集团的经营风险也会大幅增加。一旦出现意外,瑞银集团乃至整个瑞士的银行业都有走向破产的可能。

那么,曾经的银行界顶流标杆,将彻底信用破产。而对瑞士这个国家而言,银行业的崩塌不仅事关经济和财务尊严,更关乎国家形象认同。

172亿美元债券清零

在3月19日瑞银宣布收购瑞信方案出台之际,风波引发的冲击意外冲向债券市场。面值约160亿瑞郎的瑞信(约合172亿美元)Additional Tier 1(AT1)债券被完全减记为零。投资者对此次减记事件感到意外,原因在于债券的优先权通常高于股票。

根据收购方案,每22.48股瑞信股份可以换取1股瑞银股份,相当于瑞信每股收购价为0.76瑞郎,比瑞信上周五(17日)收市价1.86瑞郎低了近60%,相当于瑞信被“贱卖”。

然而,按照已公布的收购方案瑞信的股东能以每22.48股换1股瑞银股票,但作为瑞信AT1债券的投资人将血本无归。方案一出就让全世界大失所望,因为这打破了金融行业里遵循了千百年的规矩,简直就是杀鸡取卵。

首先就是打破了债权高于股权的规矩。

如果把一个公司比喻成一个家族,股东就好比家族的成员,而债权人就好比是外人。你们自己把家败了,却还能够分到钱,而借钱给你们的人却要承担后果,天理何在?

对于瑞士政府的决定,欧洲三家银行监管机构单一清算委员会(SRB)、欧洲银行管理局(EBA)、欧洲央行银行监管委员会(ECB)联合发声明,强调只有普通股全部记减之后,AT1债券才会记减,故AT1保障高于普通股。

第二是剥夺了股东的知情权和投票权。

为尽快促成此次收购,瑞士政府竟然通过紧急法案,直接绕过了向股东咨询和股东投票等程序。

瑞信被收购之前,第一大股东是沙特国家银行,其去年11月以约14.6亿美元收购瑞信9.9%股份的投资,目前持股价值只剩2.15亿美元,损失超过12亿美元。瑞信的第二大股东卡塔尔主权基金和第三大股东沙特私营企业奥拉扬集团,分别持有瑞信6.8%和4.9%的股权,也同样要蒙受巨额的亏损。

这个解决方案,基本上就是瑞士政府、瑞银集团、瑞信集团三方在密室里商量出来的,绝大部分股东事先毫不知情,只能被迫接受。根据最新消息,英美两地有投资者正研究采取法律行动捍卫自身权益,后续进展拭目以待。

AT1债券收益高风险更高

如果说瑞信“贱卖”坑惨了股东,那么AT1债券“完全减记”则坑惨了债券持有人和全球银行。

由于瑞士政府将瑞信的AT1债券清零,导致债券持有人血本无归,引发了AT1市场抛售潮。全球各家银行的额外一级资本(AT1)债券纷纷暴跌,其中欧洲各大银行的跌幅尤甚。

上海商业银行研究部主管林俊泓表示,AT1债券是在2008年金融海啸后被引入市场,其原意是设计出一款新式产品,吸引更多不同取态的资金投资在银行,同时分散银行融资途径,而以其条款而言,在债市是偏向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

AT1债券全名为Additional Tier 1 Capital Bond(额外一级资本债券),瑞信是AT1市场最大的发行人之一。AT1债券虽然表面上以债券的形式构成,但实际上是一种准股权投资。购买这类资产的投资者,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钱被用作银行的股权资金,虽然有票面利率,但支付与否、支付比例可由银行自行决定,且不会构成违约。在许多情况下,如果债券跌幅过大,投资者还能选择转股。

一般而言,AT1债券偿付顺序排在存款、一般债权人和次级债务之后,在普通股之前。从历史经验来看,AT1债券的回报率要比股票高。一旦银行出现问题,它们就会最先感受到痛苦。

富途证券交易部高级分析师陆秉钧则指出,瑞士当局的做法是完全颠覆市场认知,打破“在同一标的公司下,持有股票比债券危险”的金融排序。此先例一开,将会对金融市场认知带来洗牌式影响,甚至会引发市场对全球银行的AT1债券重新估值,以适应新“玩法”,对整个欧洲AT1债券市场造成冲击,包括同样有发行AT1债券的汇丰控股。

\

他相信,以后如果银行要以此工具进行融资,成本将会更高,甚至因为需求不足而无法发行,进一步拉紧银行流动性。

AT1债券全额减计之前也发生过,但未能引发市场的重视。2017年西班牙人民银行破产并被桑坦德银行吸收时,这家银行的CoCos就遭遇全额减计,但由于当时股权也被全额减计,所以未引发针对这类资产的讨论。

百年声誉一旦破产难重建

上百年来,瑞士的银行一度封神。

自1855年以来,瑞士就成为全球金融中心之一,被认为是“欧洲金融文化”之父。瑞士的银行号称是最安全的银行,靠的就是安全、保密、信誉、创新,以及瑞士的永久中立国地位。因此瑞士的银行为世界各地的投资者和全球富人提供了一个避风港。

瑞士拥有两家世界级银行—瑞信和瑞银,这被认为是维持瑞士在全球市场地位的保险栓。在被迫联姻后,这两家世界级银行变成了一家,瑞士普通民众也大为震惊,他们对瑞士经济和政治模式的信心被动摇。

当地时间3月22日,《华尔街日报》发表了一篇长篇评论文章,剖析瑞银收购瑞信背后的逻辑。文章称,与其说是瑞士政府“提议收购”,倒不如说是对瑞银下达了“最后通牒”,因为瑞信一旦“暴雷”,对任何国家而言都是一场金融危机,而对瑞士更是“事关生死存亡”。

“瑞士几百年来培育出的经济模式和国家认同,是建立在维护世界财富的基础之上的。这不仅仅只是关乎一家银行(瑞信),瑞士本身也需要救援。”文章点出事件严重性并指出,在瑞士央行向瑞信借款多达500亿瑞士法郎以增强流动性的同时,瑞银也担心自己在未充分了解瑞信资产负债表的情况下出手收购,会损害瑞士作为全球银行业中心的信誉。

说到信誉,瑞士第三大党、中右翼自由民主党(FDP)的领导人蒂埃里·伯克特直言,瑞信如若不被收购而导致破产,将会对瑞士的信誉造成长期的严重损害,“瑞信不仅是一家瑞士公司,也是瑞士人身份的一部分。”

瑞信的创始人阿尔弗雷德是现代瑞士的工业教父,这位商人兼政治家利用瑞信为瑞士的铁路建设提供了资金。一位金融业人士如此评价瑞信被收购:“当一家以铁路实业起家的银行忘记初心只追求高额回报,当一家银行的董事会和管理层无视信托责任只关心自身报酬,当一家银行丑闻不断丢掉最珍贵的信誉最终失去客户信任,结局早已注定。”

此外,俄乌冲突爆发后,瑞士有着200年之久的中立政策难以为继。根据俄罗斯政府的统计,瑞信集团已经冻结了俄罗斯176亿瑞士法郎(超过190亿美元)的资产。这意味着瑞士已经在事实上放弃了“永久中立国”的地位,瑞士银行已经不是全球高净值客户的“资产保险柜”。

极目新闻综合新华社、华尔街日报等报道

关键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