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要闻 >

长歌在幕阜群山回荡

2023-03-22 09:09:24    来源:湖北日报

CCTV《故乡》栏目组拍摄《通山山鼓》传承人张善育唱山鼓歌 (2014年10月24日,通山县大路乡)

已出版的咸宁长篇叙事山歌部分作品

咸宁市文化(群艺)馆系统工作人员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下乡录制的民歌磁带


(相关资料图)

根据长篇叙事诗《双合莲》改编的提琴戏剧照 (2009年5月30日,崇阳县天城剧院)

孙国喜、雷华英等歌手在一起唱长篇叙事山歌《吴幺姑》 (2019年8月30日,嘉鱼县高铁岭镇)

赤壁市歌师龚建平等唱坐夜歌时使用的伴奏乐器——脚盆鼓 (2019年9月2日,赤壁市蒲圻办事处)

□ 李专

陈七军是个小个子,身高只有1.58米,皮肤黝黑如泥,他的形象讲真有点猥琐。但是,唱起山歌来,马上激情澎湃,光芒四射,他曾获通山县山歌大赛冠军。通山人对山歌有许多细分的叫法,如过岭山歌、放牛山歌、急口令、盘歌、长歌等。唱过岭山歌时,歌手昂着头,放开嗓门,引吭高歌,山民称之为“昂颈歌”。陈七军因为人矮,基本都是昂着颈唱山歌,这是通山人唱山歌的典型形象,所以,通山人都特别喜欢陈七军唱山歌的样子。

张善育19岁就当上了生产队长。之所以这么年轻就要他当队长,是因为他会唱山鼓。山鼓也是一种山歌,边敲鼓边唱歌,可以解乏提神,可以激发干劲,通山山鼓向来有“一鼓催三工”之效。生产队早就没有了,50年来,张善育一直都是通山的“鼓匠头”“歌坛子”,是通山山鼓的省级传承人,曾获“全省优秀传承人”称号。

管芝兰一辈子没有工作过,年轻时在家养育孩子料理家务,年老则“专职”唱神歌,还带了不少徒弟。通山神歌更是通山独有,鼓点每敲七下,歌手必须唱出一句新词。唱完的每一首歌必须是一首七绝诗,格律、韵脚、内容都不能错。为什么是鼓点敲七下?那是要合曹子建的七步之才。

以上列举的三个例子都出自通山,其实,整个咸宁市都是山歌之乡。咸宁山歌,尤其以长歌著名,全市500行以上的长篇叙事山歌已发现130多部。内容多有原型,并且是原创,形式上也以七言五句子为主。七言五句子,是民歌中艺术品质最高的那部分。咸宁民间长篇叙事诗,其实是用来歌唱的歌本,故简称咸宁长歌。创作者写作时并不叫写长诗,而是叫写歌本、写歌页、写记本等,写出来就是为了给人唱。

研究发现,咸宁长歌最早的作品出自一个死囚之手。他是通山县杨芳林的秀才熊诗英,他把这篇500行的长诗《小樱桃》写在死牢墙上,时间是1788年,然后,这部才华横溢之作救了他的命。因为《小樱桃》是500行,所以今天咸宁叙事诗只有行数达到500这个标准才算长歌。《小樱桃》之后,通山连续出现了《海棠花》《桂花》《梅花》等长歌名篇。咸宁长歌的代表作,则出自崇阳县石城镇杨林畈陈瑞兆那双粗糙有力的大手。陈瑞兆是一位乡村铁匠,他生活在清晚期,先后创作了《双合莲》《钟九闹漕》《二十四史歌》等三部长歌。130年后,著名学者刘守华惊呼,《双合莲》和《钟九闹漕》“具有千古不朽的价值”。刘守华的论断得到学界普遍认同,从此,“汉民族无叙事长诗”的结论被改写。我说陈瑞兆是“中国最有文才的铁匠”,有人说,嵇康也是铁匠。显然,打铁不是嵇康的职业,而是他的风雅,嵇康打铁从不收钱,不靠这个吃饭。

经过几十年的搜集整理、发掘研究,“咸宁长歌现象”引起广泛关注。2016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咸宁市“中国汉族民间叙事长歌之乡”。这是全国唯一的“中国汉族民间叙事长歌之乡”。

长歌与鄂南人民群众有着血肉相连的关系,长歌是他们的精神滋养剂。

长歌无一日不被唱起,在山坡在地头,在古树下在凉亭里,在祖屋在祠堂。带着鄂南泥土芳香的《梁祝》,是一代又一代农村妇女的精神慰籍。《双合莲》以更多的艺术形式在传唱,更广泛更深入地参与人们的精神生活。

崇阳县路口镇下岩村有位老太太叫丁有光,十天半月总要召集老姐妹们来自己家里一次。都是八九十岁的留守老人,大家围坐一起,你一支我一支地唱山歌。唱着山歌,吃着儿孙们捎回的点心,说说笑笑,成为她们老年生活最快乐的时光。

长歌在孝歌场里大有市场。几天几夜唱下来,歌本要足够长才好。陈瑞兆当年写《二十四史歌》是专为孝歌场而写,后来,人们觉得《钟九闹漕》也适合在孝歌场里唱。陈铁匠的三部长歌就有两部成为孝歌场里的经典。

鄂南六县,几乎每县都有唱孝歌的习俗,只是程度不同。嘉鱼县是个沿江平原县,其他的民歌不如其别县发达,但是唱孝歌之风最浓,全县所有乡镇盛行。

嘉鱼又是个移民较多的县,其孝歌有较多的移民文化特征,原创较少,传入多,由县外传入的经典说书本、善书本改编为孝歌。神农架的《黑暗传》传入大洪山南麓,衍生出《神仙纲鉴》《神仙通鉴》等,被学者统称为《神仙宝鉴》。《神仙宝鉴》从京山传入嘉鱼后,又衍生出《天星记》。嘉鱼“歌王”孙国喜,在重要的孝歌场合,都会唱到《天星记》。

年轻的高校音乐教师殷玫姣,在孝歌堂里听了孙国喜唱的《天星记》,后来在她的博士论文里写道:“不仅用平静的歌声超度棺内死去的人,同时,也用真挚的歌声安慰活着的人。民歌手不仅让死去的人走得平静,也让活着的人在先人的庇荫下活得更好。无论听歌的人还是唱歌的人,皆从中得到了一种心灵的踏实与自在。民歌手们正是通过演唱民歌,慰藉自己和身边的每一个人,从而安抚着一个民族的灵魂”。

唱山歌是一种传统文化活动,在咸宁却生猛地走进现代人的生活。

中津洲是崇阳县城南门桥头的一片绿地,是市民的休闲娱乐场所。这里,晚上是广场舞的舞场,白天是山歌的歌场。很多山歌爱好者自备音响、麦克风,还有的自搭小舞台,尽情地演唱山歌。他们建起的山歌微信群有几十个,群友2000多人。他们经常自发地组织演唱比赛,由群主邀约,自愿参加,每个月举办小型赛事要达几十场。

九宫山麓船埠村李琳山歌队,经常到九宫山核心景区去与游客互动。张善育的山鼓队,每逢节假日都会到隐水洞地质公园展示。通城杨部村歌舞团的演出,是古瑶文化大观园固定的风景。咸安高桥镇的农民歌手,是旅游打卡地萝卜小镇的常客……

咸宁人或多或少都有一点山歌情结,遍布全国各地四十万鄂南打工人,一半人的手机里会有咸宁山歌视频。最慰乡愁是山歌!

(咸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供图)

关键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