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要闻 >

一个月里,他和团队共救治重症危重症患者超过200人 “守岛人”陈国忠不分昼夜与病毒赛跑

2023-01-10 09:12:45    来源:楚天都市报

陈国忠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陈国忠和团队查房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廖仕祺 通讯员 杜巍巍 摄影: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彭影

“恢复情况不错,过两天就可以出院了。”2023年1月6日,极目新闻记者跟随着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I科主任陈国忠查房时,听到了不少这样的好消息。

在重症救治高峰,陈国忠带领着团队将一张张危重症呼吸病床守护成一个个生命小岛,不分昼夜,与病毒赛跑。面对新冠感染者数量激增、科室床位严重不足的情况,陈国忠和团队在争分夺秒尽最大可能扩充床位、提升重症危重症患者救治能力的同时,还积极指导“一拖N”科室救治新冠感染患者。一个月的时间里,他和团队共救治重症危重症患者超过200人。

一个战士怎能轻易下火线

从去年12月8日开始,医院发热门诊、急诊患者数量激增,随之而来的是重症患者数量的增多。很快,陈国忠发现,科室的30张普通病床和20张重症床位,已经满足不了救治需求。

更难的是,科室的医护人员一个接一个地感染,陈国忠也未能幸免。胸闷、气喘、声嘶……感染后的不适症状,并未让陈国忠停下与病毒赛跑的步伐。“当时新冠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已经刻不容缓了,作为一名呼吸科与危重症医学科的医生,坚守下去是我们的职责和本能,一个战士怎能轻易下火线?”陈国忠说。

在他的号召下,科室医护人员拧成一股绳,克服身体不适轮番上阵。在本需要被照顾的时刻,他们都选择了照顾别人。有的高烧到39℃,吃完退烧药强撑着继续上岗;有的连续加班,家人感染了也没能回家照顾。本着“应收尽收”“应治尽治”的原则,科室在医院的协调下,整合资源和力量,优化就诊流程,“调兵遣将”竭尽全力保障群众就医需求。

为了最大程度提升救治能力,医院决定开放所有5198张床位接诊新冠患者,并制定了“一拖N”的救治方式,让重症科、呼吸科、感染科等科室里经历过2020年武汉战疫、拥有丰富经验的专家,每个人“承包”几个病区。

陈国忠“承包”了消化内科两个病区的重症患者救治任务,同时还带领团队成员一起承担了为全院医务人员进行线上培训的工作。

由于当时形势紧迫,很多培训头一天确定,第二天就要开讲。为此,陈国忠和团队成员常常是结束了一天高强度的救治后,还要继续熬夜做培训的课件。经过团队的昼夜奋战,他们编制的《成人氧疗、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及无创呼吸机的应用》等培训资料,成为了全院近百个病区救治新冠患者的治疗指南,在这场与新冠病毒的正面交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守岛人”构筑重症患者生命防线

随着全院床位的开放,轻症、重症、危重症按照相应流程进行分流,陈国忠所在的呼吸与危重症医学I科,承担了大部分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病区里,有的患者是基础病加重合并重症肺炎,有的病毒性肺炎症状不重但细菌感染严重,因而出现低氧、呼吸困难等高危状态。在陈国忠看来,每一个患者的安危,都连接着一个家庭,因此,他和团队采取“一人一策”,开展精准救治。

今年1月6日,极目新闻记者跟随陈国忠查房时看到,他每来到一个患者的床边,会首先看看患者的CT片,再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给团队成员提出一些后续治疗建议。见到恢复情况良好的患者,陈国忠的语气比患者家属还要激动:“肺炎症状明显减轻,按照我们的方案继续治疗下去,过不了多久就可以出院了。”

听闻好消息,一些患者家属连声感激:“我们真的都要放弃希望了,多亏了陈主任和团队的及时救治。”

78岁患者肖爹爹(化姓)因咳嗽发烧和轻症肺炎,被收治进该院消化内I科住院治疗。由于病情不断加重,肖爹爹出现了严重缺氧的情况,并陷入昏迷状态,血氧饱和度一度下降到50%。如果不及时插管,随时将会有生命危险。

一般情况下,医护人员需要将患者头部抬起来,将脖子往后仰来完成插管。但由于肖爹爹年龄较大,且有较为严重的颈椎病,脖子活动度较差,常用的方式很难完成插管。为此,救治团队用气管镜做引导,克服了脖子活动度较差的难题。但操作气管镜时,医护人员很难维持常规的站立位。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插管,陈国忠和3名医生4名护士一起,跪着为肖爹爹完成了插管。插管完成后,肖爹爹成功闯过“生死关”。后续通过机械通气、俯卧位通气,他的病情稳定了下来。

这样的生死争夺战,每天都会在呼吸与危重症医学I科的病区里上演。每一个危重症床位都像是一个生命小岛,陈国忠和团队成员便是陪着患者们闯过一个个生死关头的“守岛人”,他们用一次次的全力以赴,构筑起患者信赖的生命防线。

一天100多个电话背后的生命拯救

按照医院制定的“一拖N”救治方式,除了科室重症患者的救治,陈国忠还要兼顾其他几个科室的救治指导工作。最忙的时候,陈国忠一天参与了院内30名患者的会诊。

除了马不停蹄地四处奔走,让陈国忠至今难忘的,有那段时间永远停不下来的电话声和微信提示音。因为感染,他的声音有些嘶哑,但每次有求助电话响起,他总会强撑着给出专业指导意见。

“许多感染的患者很慌乱,很多非呼吸科医生对重症肺炎也不熟悉,这个时候我会为他们提供一些专业意见,这样他们在后续的治疗上也能从容很多。”陈国忠说。他记得电话最多的那天,一刻没停地接了100多个电话。“可能是当时话说多了,我到现在声音还是哑的,每次话说多了就会有点喘不上气,额头冒汗。”

虽然身体并未恢复到理想状态,但让陈国忠挂念的还是病区里患者的情况。有时候忙到不记得是星期几,但每一个患者的情况和治疗方案,他都能了然于胸;对于每一个患者的恢复情况,他也会全程跟踪。

此前,一位曾患盆腔肿瘤、术后正在放化疗的年轻女性感染后,出现低氧血症和较重的病毒性肺炎症状。由于患者未达到机械通气插管的标准,加上当时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没有床位,该患者被收治到在妇科住院。按照陈国忠的指导,妇科医生为她进行了对症综合治疗后基本稳定。患者刚做完放化疗,免疫功能低下,无法下床活动,多讲几句话就会胸闷气短喘气。

为挽救这名年轻患者的生命,陈国忠团队想方设法在科室“挤出”一张床位,通过呼吸专科加强治疗后,一周的时间里,患者的情况便有了明显好转,可以下床活动,自如与人交流。前不久该女子已顺利出院。

如今,随着感染者人数的减少,科室和医院的救治压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但在陈国忠眼里,这场与新冠病毒的正面阻击战并未结束。“作为呼吸与危重症专科医生,我们要尽最大可能继续降低重症肺炎的死亡率;要及时总结救治经验,做好打赢下一轮‘救治战’的充分准备。”他说。

关键词: 危重症医学 医护人员 新闻记者 机械通气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