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汽车 >

全球快消息!为什么L4卡车公司都被逼着去造车?

2022-08-20 16:31:33    来源:搜狐汽车

编辑:Mark


(相关资料图)

出品:红色星际(ID:redplanx)

头图:Hydron新能源智能卡车图片

L4卡车公司正在掀起一股新的浪潮。

1. L4卡车公司开始纷纷下场造车

2024年,2025年,2026年......

图森未来的掌舵人陈默已经无法忍受不断推迟的量产计划,这从侧面也可以看出,作为图森未来最核心的合作伙伴Navistar太不给力了。

Navistar是美国第三大卡车制造商,第一大是帕卡集团,第二大是戴姆勒集团。

2018年图森未来就开始和Navistar合作,2020年在图森未来上市前,Navistar还战略投资了图森未来公司,持股达到了6.5%。

就是这样既是投资人,还是合作伙伴的Navistar一直在推迟图森未来量产L4自动驾驶卡车的进程。

陈默实在是等不起了,所以决定自己造车,为图森未来L4级自动驾驶卡车服务。

2021年11月,图森未来找到了北汽福田,两者决定联合开发L4级自动驾驶重卡。并在2022年6月正式对外公布了自己的造车公司Hydron,致力于研发、设计、制造和销售可搭载L4级别自动驾驶功能的氢燃料重卡。

按照陈默的讲话,自己造车是为了兑现图森上市时对投资人的承诺,因为他不想让图森未来披上欺诈的外衣。

“因为现在Navistar的自动驾驶量产进度太慢了,尤其在欧美市场。我们原本给投资人的承诺是,图森未来在2024年Q3实现量产,如果合作伙伴无法支撑2024年Q3量产,我只能自己去做”。陈默无奈的讲道。

其实造车在图森未来内部早就有端倪,图森未来总经理薛健聪在2021年就在个人社交平台表示,自己将离开图森未来,并于7月1日,他以联合创始人和CEO身份加入“梵星VanShine”新能源商用车造车项目。

图森未来的另一位联合创始人黄泽铧,也于2021年10月份离职,并创办了造车公司“零一智卡”。

包括2022年3月份,与侯晓迪技术理念不和的公司CEO(前CFO)吕程也选择离开。图森未来的管理层动荡从上市开始就不断发生。

造车浪潮不止在图森未来的内部激起了浪花,陈默把这股风气带到了整个自动驾驶卡车行业。

与图森未来齐名相当的智加科技,CFO韩文也选择了造车(还拉上了大运汽车总经理陈皓利)。智加科技CSO&CFO韩文为法人的“苇渡科技”近期宣布完成了亿元级天使轮融资,投资人身影中也包括了投资智加科技的金沙江创投,觉资投资等。

“苇渡科技”是一家新能源重卡初创企业,目前正面向中美两地市场,正向研发新一代新能源重卡。

8月16日,韩文还出席智加科技100台中国前装量产自动驾驶重卡订单首批交付仪式,荣庆物流作为智加科技的场景方,在方源资本的撮合下,最终达成了联合运营协议。

除了这2家老牌的L4自动驾驶卡车公司,从小马智卡分拆出来的行猩科技也选择了造车,并在成立半年时间内,就率先发布了一款L4级自动驾驶纯电厢式重卡物流车 Apebot I。

在造车方式上,行猩科技选择与代工厂合作,但核心的三电系统、线控和计算平台定义、自动驾驶系统等全部由行猩科技完全掌控。

千挂科技也选择先观察观察市场,再做决定,“要不要造车,完全取决于能不能找到一个好用的工具(载体),能不能找到一个好的合作伙伴一起做出一款好的工具(载体)”。

显然陈默是观察了很久之后,发现商用车主机厂都太慢了,完全跟不上自动驾驶公司的发展节奏,所以才选择自己亲自下场。

(小马智卡和三一重工合作新能源智能卡车)

在7月份,小马智卡也和三一重工成立合资公司,开展L4自动驾驶卡车产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共同打造高端自动驾驶重卡品牌。

2. 为什么L4卡车公司都被逼着去造车?

主要原因是合作伙伴不给力,或者说传统主机厂的节奏太慢。

这个问题估计要追溯到主线科技CEO张天雷2019年的一句话,“现在自动驾驶的上空飘着三朵乌云:一是线控底盘,汽车如果没有好的大脑,宛如人工智障;二是车规量产,这是自动驾驶企业的共同难题;三是客户认知与刚需发现”。

通常情况下,卡车货运行业是高度分散的,利润率低的通常只有个位数,这使得现有的利益相关者,卡车和物流公司都很难投资于技术进步,如果按照造车的正向设计流程,卡车OEM可能要投资数亿美元,才能完成自动驾驶卡车的量产设计,这对于卡车OEM而言,压力太大了。

陈默也了解这个现状,所以决定和自己的合作伙伴Navistar一起做,图森未来投钱投入,双方一起分担成本和风险。

虽然陈默已经做了很多,但卡车OEM还是不能如期地按照图森未来的规划走。于是陈默选择自己成立造车公司,数亿元投资和改造了北汽福田的产线,自己做。

虽然图森与很多的Tier 1和卡车OEM都有深度合作,但是前装量产还是被不断地推迟,最主要的原因是,Tier 1只对主机厂负责,而主机厂只对客户负责。

整个链条里,是没有人对L4卡车公司负责的,虽然L4公司很着急,不但投入,还投钱,还找下游的客户预订卡车,但其实并没有什么用,这些对于卡车OEM公司而言,动力太小了。

当然这些公司也很积极,开放。对于L4自动驾驶公司提出的要求,供应商和主机厂也愿意接受和投入,但是投入力度都非常有限。

如果想加快前装量产过程,自己必须变成主机厂,这样就会被重视,进入正向开发的流程中。

所以我们纷纷看到大量的L4公司开始选择自己下场造车,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一方面L4的公司真的被逼无奈,另一方面是L4卡车公司也想明白了,如果他们不亲自下场,可能到2026年,都不可能出现真正地前装量产的L4卡车。

(Hydron新能源智能卡车供应链)

因为对于传统卡车主机厂而言,他们的主要目的是卖车,他们是不管这个车到底有没有L4的功能;对于终端客户而言,物流行业本身就是低毛利率的行业,他们对卡车价格很敏感,能不能真正的帮我降本增效,这个是他们关心的问题。

关于降本增效这个问题,估计到现在也没有人能真正回答清楚,到底能达到什么程度的降本增效。如果没有明显的降本增效,那么花几万块钱装个L3的功能,客户是不会买账的。

正如千挂科技CEO陶吉所讲,“我们需要先从产品技术上验证原本需要两个驾驶员的中长途的路线,是否能够在自动驾驶的帮助下用单驾驶员完成”。

种种原因加在一起,导致卡车主机厂其实在智能化这个道路上很犹豫,一方面自己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另一方面又不能保障终端客户一定会买智能化这个产品。

所以他们选择走一步,看一步。这个不像乘用车市场,电动汽车在最近2年异军突起,销量直线上升,也带动了传统主机厂开始加大马力投入电动化和新的电子电气架构。

正如陈默所讲,自动驾驶的目前瓶颈还是在量产,在硬件层面。L4级自动驾驶无法做到前装量产,无法装配域控制器等一系列集成的硬件,这是阻碍L4落地的最大问题。

3. 渐进式智能卡车真的适合物流行业吗?

L4自动驾驶卡车公司都开始下场造车,这让我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动驾驶卡车这个行业,渐进式智能卡车思路在物流行业到底对不对,能不能真正的达到降本增效。

但从目前阶段看,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因为这个市场最终的驱动因素在终端客户,在物流公司。

物流公司最大的诉求就是降本增效,如果没有明显的降本增效,物流公司和终端卡车司机是不可能接受渐进式智能卡车的。

L3级自动驾驶虽然让司机的劳动强度降低,驾驶更安全舒适,但本质上还是无法完全无人化,依旧不能省下司机费用,这时候如果让司机或者物流车队花钱订阅自动驾驶软件,概率并不高。

所以L4自动驾驶卡车公司逐渐明白,只有真正的降低卡车的能耗成本,真正的去掉司机,才能真正的达到降本增效。所以他们开始在电动化和线控底盘(智能化)上发力。

为什么在乘用车领域,电动化和智能化参与者都打得水深火热,而商用车领域则一直相对平静。

从乘用车角度看,它服务的是消费者,是用户导向的。

从商用车角度看,一方面是因为商用车销量市场本身就比较小,创业公司单独投入太多精力到商用车这个市场,回报率其实并不高,也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商用车的集中度很高,前几家头部公司可能就占到市场80%以上的份额,创业公司很难切入这个市场,所以L4卡车的公司都纷纷选择抱紧大腿。

现在回头看,可能只有L4自动驾驶卡车公司才能真正的,在电动化智能商用车市场撕开一个口子,渐进式方案或许并不适合商用车市场。因为(创业公司)如果只单独选择造车,而不是和L4自动驾驶合作,即使能成功,也没有多大的市场。

而对于造一辆智能化电动卡车,依靠现有的主机厂是不太可能的,市场小,毛利低。他们也不像乘用车公司一样那么有钱,所以必须依靠社会的资本。特别是正向设计一款L4级卡车,通常情况下,主机厂打磨出一款好的线控底盘需要2-3年时间,最少得投入数亿美元。

而线控底盘也是制约智能卡车的最大的问题,重卡的线控底盘要做到稳定可靠,再加上冗余的话,难度非常大,但你如果没有需求量,OEM是不可能积极配合你打磨底盘。

正如文远知行李璇所讲道的,“体型越大的车,双系统就越不完善。因为双系统是要很多的资金投入,让主机厂把大车的双系统搭出来,但他们现在没有动力搭建这样的系统”。

加上中国的政策,只有前装量产的卡车才能上路,也就是线控制动和转向机构都需要做好冗余后,才能上路,而主机厂目前阶段又没有太大的动力去做,只能L4的公司借助社会资本去做。

虽然很多卡车公司也开始了油改电,但这并不算真正意义上的新能源车,更像是新瓶装旧酒,正如Deepway创始人万钧所说,“现有的电子电气架构非常简单,车内各个控制器是无法通信连接的,这意味着没有办法通过某个区域平台来控制部件,更别说智能驾驶了。”

所以只有重新打造一辆真正的前装量产电动卡车,才能从电子电气架构,从线控域和自动驾驶域的角度,创造一个真正符合L4自动驾驶卡车的载体。

很多L4卡车公司自研线控底盘,是为了更早的把司机替换掉,真正意义上实现降本增效。降本增效除了替换掉司机,第二块就是能耗这块。

渐进式智能卡车能不能真正地降低能耗,这个是个未知数,因为在高速上,影响能耗的因素太多了。

但是如果油车变成新能源车,那么能耗的下降将会是肉眼可见的。根据西井科技在港口的新能源自动驾驶集卡数据显示,百公里平均能耗仅需102元,相比柴油动力,成本下降了一半。

而且对于L4级自动驾驶卡车而言,完全可以采用没有驾驶室的自动驾驶卡车来拉货,就像现在港口里用的ART一样,不需要专门为司机设计驾驶室。

(主线科技60台ART交付天津港)

行猩科技创始人赵睿璇也这样认为,“未来卡车的终极形态将是把驾驶室去掉,仅有一个电动底盘搭载一个箱体,不需要再去考虑司机座位,空调,休息区等,连玻璃都省了。”

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才是真正的降本增效,而不是在司机的数量,节油方面下功夫。

正如Deepway创始人万钧所讲,“现在行业的现状是司机挣不到钱,物流公司也挣不到钱,或者说挣钱很难。问题的关键已经不在物流平台,而是跟运载工具——卡车本身息息相关。只有AI智能革命和能源革命,两件事情结合起来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4. 卡车OEM和L4卡车公司必有一战

为什么说商用车OEM和L4卡车公司必有一战呢。这个可能是“因生果,果生因”有关。之前L4自动驾驶卡车公司都是低三下四的找主机厂合作,因为L4公司需要一个载体,而这个载体由主机厂供应,所以L4公司身份都比较低。

因为卡车不像乘用车一样,卡车是生产资料,不管它是不是智能汽车,都不会影响卡车公司的销量,所以两者是合作关系,不是竞争关系;而乘用车因为是面向消费者的,每卖一辆L4乘用车,可能就会潜在影响消费者少购买私家车,更像是一个零和游戏。

现在卡车行业,随着L4公司都纷纷涉足造车版块,L4卡车公司和卡车OEM逐渐由合作共利的关系,也变成一场零和游戏。

如陈默所讲,“自动驾驶公司和主机厂是不可能和平相处的,两者对于主导权,必有一战”。

虽然L4卡车公司造车的实力现在还比较弱,但是L4公司造车和主机厂的竞争完全不在一个维度上。

(智加科技全无人车测试图片)

L4卡车公司造车的目标是运营市场,而不是卡车销售市场。就像之前说的,如果造车公司仅仅局限在商用车销量市场,其实并没有多少想象空间,而且很难和现在的头部公司竞争。

如果传统卡车EOM的估值是按销售市场估算的,那么L4造车公司则是销售市场+运营市场的估值,显然要大很多,同时也能吸引更多的资本加入这个行业。

如同千挂科技陶吉所说,“在垂直赛道中,一家自动驾驶企业想要生存下来,最重要的还是要形成一个闭环,这样才能不断的促进技术快速迭代。不但要提供L4技术,还要自己做量产车队和运营”。

如果只是造车,肯定比拼不过现在的卡车OEM,但如果再加上自己造车,自己做运营,那估计能交付1万量产,L4公司1年产生的运营收入就有几十亿元,这不包括卖车的钱,因为这块很难给到高估值,并且没有什么想象空间。

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从最开始L4公司俯首称臣的找卡车主机厂合作,到各个公司都找到自己的坚实合作伙伴,再到最后大家开始兵刃相见。一方面可以说L4卡车公司是被逼着这么做的,另一方面也是卡车行业的特性决定的,卡车OEM自我变革的动力太小。

而且这有可能是一个必然的过程,虽然现在还处于萌芽期,要经历好几年的发展,但这个趋势已经形成,传统卡车主机厂和L4卡车公司早晚有一天会登上擂台,决一生死。

-END-

关键词: 降本增效 合作伙伴 物流公司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