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国内 >

校园里的绿色故事 厦门把生态文明教育融入育人全过程

2022-12-13 10:15:06    来源:厦门日报

■ ■本报记者带您了解校园里的绿色故事

【绿色校园】

厦门一中校园里,树叶间鸟儿欢乐吟唱,校园里每天都有松鼠在跳舞,城市孩子得以亲近自然。


(资料图片)

【绿色课堂】

植物园中,厦门实验小学上“雨林探秘”课,老师是讲解员,带领学生观察了解各种植物。

【绿色生活】

在厦门不少学校,路灯是太阳能的,校本作业用的是再生纸,浇花的水是“中水回用”“人防水回用”。

厦门中小学开始探索如何在学科课堂上渗透生态文明教育。走入植物园就是这一巧妙融合的代表。

张琦是厦门一中总务处主任,说起学校生态文明,她立刻向人展示她手机里的几段视频。视频中,厦门一中校园的绿树间,鸟儿叽叽喳喳地叫。

这位正高级生物老师一边指着手机屏幕,一边自豪地说:“看到没?看到没?学校生态回来了,鸟儿都回来了!学生直接在学校观鸟!”

不仅有鸟,展示另一段视频时,张琦情不自禁地叫出声:“瞧,这是松鼠!校园里每天都有松鼠在跳舞。”

在厦门一中校园,树叶间欢乐吟唱的鸟儿,蹦蹦跳跳的松鼠,是厦门生态文明教育成绩的最生动注脚。近年来,厦门市教育系统把环保教育、节约教育、国情教育等生态文明教育融入育人全过程中,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人才、智力和精神文化支撑。

厦门市教育局局长陈珍说,这是教育对生态文明应该有的贡献——学校的生态文明教育,可以为未来培养具有生态文明价值观和实践能力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们通过环境、课程和活动等几个侧面,讲述厦门生态文明教育故事。

湖里实验小学的老师带领学生认识校内植物。(厦门日报记者 林铭鸿 摄)

环境育人

建设好生态校园 让孩子们感受自然魅力

洪燕飞是双十中学初中生物教研组组长,在他看来:生态文明教育一个主要的阵地就是生态校园的建设。

鸟儿和松鼠在厦门一中校园里歌唱和跳舞时,在双十中学,学生们调查校园植物的种类与数量,再为植物挂牌;这所学校还在班级设立植物角,学生们带来自己喜欢的盆栽,营造生态班级氛围。

洪燕飞认为,学生们在制作植物牌,为盆栽浇水的过程中,可以亲身体会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厦门市第一幼儿园位于寸土寸金的市中心,面积不到5000平方米。尽管如此,一幼的绿化率达38%,这家幼儿园见缝插针地建了13个生态户外游戏场,一个池塘,一个绿篱迷宫,23个微型自然角。

一幼园长林鹭说:“我们连屋顶也没有放过,设立了花园、果园和菜园。”

所有的这些努力就是要使被钢筋水泥包围的城市孩子,能感受四季,触摸土地,不间断地感受自然的魅力。林鹭说,孩子们可以在幼儿园栽种果树,参加保护鸟类等体验式的生态教育活动,为生态教育落地见效奠定了基础。

陈珍说,很多学校都已经按照现代化学校的标准进行了改造,空间利用合理,每一间教室、每一个活动场所和角落都体现着人文、生态、和谐的理念,但是,这仍然不够,在生态校园建设中,不仅要重视物质条件的配置,更要注重环境育人的功能。

课堂设计

小学生植物园中“雨林探秘” 生态教育唱进闽南童谣

厦门实验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一学期有四个半天要到植物园上课,而且有专门的“课本”,名叫“雨林探秘”。

实小的“雨林探秘”,是厦门学校在课堂上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杰出代表。

市教育局基础教育处表示,在生态文明教育上,无论有多少种手段,课堂教学才是“主阵地”“主渠道”,各学科教学是“最经常、最基础”的途径,厦门中小学已开始探索如何在学科课堂上渗透生态文明教育。

实小教导主任程少波说,我们在道德与法治、科学、综合实践等学科教学过程中,融入生态文明教育,走入植物园就是这一巧妙融合的代表。

在植物园里,老师是植物园的讲解员,他们给学生讲解植物的相关知识,带他们开展观察,例如,测量植物叶子的长度和宽度。在研讨环节,老师讲解什么是寄生植物、什么是附生植物后,让学生分别去寻找这两类植物……

不仅如此,厦门还科学设计全学段生态文明教育体系,根据各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明确生态文明教育的不同重点。

在翔安区马巷中心小学,老师们通过闽南童谣“纽扣课堂”来对小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这所学校少先队总辅导员谢秋婷举例说,老师们还把垃圾分类创编为朗朗上口的闽南童谣《垃圾分一分》,“美丽厦门是我家,我爱厦门我爱家,做个文明小卫士,我帮垃圾找到家……”

市教育局介绍,在厦门,生态环境教育在课堂上也有一席之地。目前厦门全市中小学均对照《厦门市创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市指标体系》,因地制宜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主题活动,安排每学年超过12课时的生态环境教育,全市环境教育的普及率达100%。

孩子们在厦门的潮间带开展海洋生态课题探究。

习惯培养

校园设施讲究环保 孩子们评比垃圾分类

去年,科技中学添置两台神奇的设备:“厨余垃圾就地处理设备” “塑料造粒设备”。其中,“塑料造粒设备”机器专门处理塑料垃圾,将废弃塑料变为塑料原料,形成垃圾分类后再利用的闭环体系;“厨余垃圾就地处理设备”则可以直接将学校食堂每天产生的厨余垃圾转变为有机肥,用在学校的绿地和绿植的栽种。

这两台机器重任在肩。科技中学副校长陈爱华说,它们一方面为学校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提供科技领先的解决方案,另一方面,肩负生态文明教育的任务。科技中学让学生学习操作机器,自主参与垃圾处理。这所中学相信,学生用实践体验科技与劳动所带来的成就感,充分体验和认识垃圾分类产生的价值,也引导师生共同关注环境问题。

在厦门,生态文明教育不只是课程教育,更是生活教育和行动能力的培养。

在厦门不少学校,路灯是太阳能的,校本作业用的是再生纸,浇花的水是“中水回用”“人防水回用”,甚至连吃饭时也有生态文明教育——不少学校启动了光盘行动,实施最严格的垃圾分类,吃完饭后,学生们要完成垃圾分类。

在一些学校班级评比栏,垃圾分类等生态文明建设指标,已经被纳入班级评比中。

市教育局说,越来越多学校以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生态行为习惯为目标精心设计,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生态行为习惯的自觉性、常态性,形成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内在动力。

学生走进厦门的科技馆、海洋科技博物馆、海洋馆探索海洋生态的奥秘。

课后活动

探索身边的海洋 师生红树林里踩泥巴辨贝类

生态文明教育甚至走进厦门学校的课后延时服务。

在天心岛小学,学校的课后服务有一门课程,叫作《探索身边的海洋》。天心岛小学副校长陈姝说,这门课的老师很特别,我们引入专业资源——厦门高校海洋博士生,还有厦门一些文化学者。

在这门《探索身边的海洋》课程中,学生们主要探索神奇的红树林,因为天心岛小学对面的海沧湾畔就有一片红树林。退潮后,老师们带着学生们卷起裤腿踩着泥,观察红树林的种子,探究红树林下的海洋生物。这门课还有“味道”——学生们还去了解厦门一些好吃又有趣的贝类。

这所学校三年级的一位小女孩,在一年级上了这门延时服务课程后,对红树林产生浓厚兴趣。陈姝说,她现在在编制海沧湾的红树林观察手册。她表示,学校也会邀请专家为孩子做一些指导,还准备为她开一个红树林观察手册的图书发布会。

市教育局表示,厦门在实施生态文明教育中,为学生开展科学研究提供了众多的机会和课题,引导学生设立研究方向和研究课题,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既能让学生们收获解决实际问题的科研成果,也能使生态文明的意识牢牢扎根于他们的思想之中。

厦门学校还积极传播生态文明。今年,厦门二中的开学第一课让师生们“火出圈”。这堂课被称为海洋版的“天宫课堂”,课堂设在南海上——二中生物特级教师周英鹏老师带领学生高乐颜,登上厦门大学“嘉庚”号科考船前往南海,与船上的科技工作者们探寻浮游生物。

这堂课不仅面向厦门二中,还在厦门市槟榔中学及宁夏闽宁中学设立分会场,实现“山海教育相连”。

远在2000公里之外的宁夏闽宁中学,孩子们仿佛置身于“海上实验室”中,见证了科考人员从下网、起网、冲网、收集样品到加固定液的浮游生物取样全过程。在体视显微镜下,不同种类的浮游生物呈现出五彩斑斓的景象,令孩子们震撼。

宁夏海原县关桥中学的马海涛老师表示,海洋版的“天宫课堂”让孩子们对海洋有了更具象的认识,增进学生们对海洋知识和海洋文化的认同,帮助宁夏孩子开启海洋科学教育的大门。

厦门二中校长王守琼认为,这堂课的美妙之处在于,让学生学会发现和感知人与自然之美,自主自发地从点滴做起,投入到生态环境保护中。

关键词: 垃圾分类 厦门一中 市教育局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