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国内 >

走进四个入住人才住房的家庭 听他们讲述结缘和扎根厦门的故事

2022-04-10 08:43:09    来源:厦门日报

【编者按】

人才是经济发展、创新创造的重要基础。数据显示,过去十年,厦门全市人才资源总量由62.8万人增至139万人,城市人才吸引力正在不断增强。

为了让留厦人才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我市坚持人才优先发展战略,通过住房保障、医疗保健、子女入学等全方位、立体化、精准化优惠政策,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良好环境,助力他们安居乐业。

本期家访,记者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走进四个入住人才住房的人才家庭,聆听他们在鹭岛热土上筑梦、圆梦、逐梦的故事。

关键词归属

●出镜人物

英浩,50岁,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教授,厦门市C类高层次人才;妻子沈红,50岁,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教授

●地址

翔安新店保障房地铁社区泰然居

●心愿

希望疫情赶紧过去,大家都能迎来更美好的生活。

记者(左上)视频连线英浩、沈红一家。

有家就有了归属感

想尽己所能培养人才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罗子泓)“新家的网络好,这会儿,英老师在书房给学生上网课呢!”接通视频时,沈红在客厅备课。不一会儿,英浩也从书房出来。趁着课间,夫妻俩给记者讲起在厦扎根的故事。

英浩和沈红都是东北人,此前在辽宁高校任教。2019年,从事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英浩正寻觅一片更适合发展的土壤,在朋友的推荐下,他来到厦门,“我们来旅游过几次。不论城市环境、文化氛围还是发展速度,厦门都很吸引我们。”

2021年3月,沈红追随丈夫来厦工作。同年,厦门推出“留厦六条”硬核措施。有着正高级职称和教学科研成果的英浩被评定为高层次人才,和妻子申购到了100平方米的人才住房。沙发,书架,办公椅,一眼望去,新家陈设虽简单,但夫妻俩认为——吾心安处是吾家。

“中国人对家的认识,是一个实体性概念。每当别人问‘你家在哪儿’的时候,大家都会习惯性地指向住所。”沈红说,厦门的人才政策,很大程度上遵循了传统文化中人们对“家”的理解,“人才有落脚的地方,幸福感、归属感就会提升;同时,也更能安下心来,发挥特长、贡献智慧,见证和推动城市成长。”

向记者展示地铁社区房窗外的风景时,英浩、沈红满怀憧憬:“次卧的窗外是在建公园,西边是厦门新会展中心,远眺还能看见翔安跨海大桥……未来,家周边不仅交通方便,还能逛公园、看展览!”

工作之余,他们常去八市吃小吃、买海鲜,去鼓浪屿,徜徉在钢琴声里……这些与鹭岛相关的细节,已成为他们教学的素材、写作的灵感。

“城市的发展潜力、优待政策,与人才的去留息息相关。我们相信,厦门的人才磁场会越来越强,发展也会越来越好。”沈红说,她和丈夫将尽己所能为厦门培养人才,同时,也会把自己扎根厦门故事告诉更多年轻人,鼓励他们为建设厦门做出贡献。

关键词温度

●出镜人物

曹留烜,37岁,厦门大学能源学院副教授,福建省C类高层次人才、厦门市C类高层次人才;妻子王春芬,38岁,厦门市恩仕集团人力资源总监;儿子曹嘉齐,小学;小女儿曹嘉婧,幼儿园

●地址

翔安新店保障房地铁社区泰然居

●心愿

家庭和睦,健康快乐。

记者(右上)与曹留烜一家进行视频连线。

旅游后就不想走了

为留厦拒绝北京工作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杨霞瑜)“新房旁有个大操场,还有一些健身器材。”“妹妹喜欢儿童活动区的小鸭子摇摇椅、滑滑梯……”当记者与曹留烜一家进行视频连线时,孩子们说起即将入住的新家,兴奋地分享着各自的发现。

厦门大学能源学院的副教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0项……曹留烜被评为厦门市C类高层次人才后,他和妻子于2020年底申购了一套99平方米的人才住房。

“交材料、签合同、办理公积金贷款等,整个流程都是‘一站式服务’,相当便利。”曹留烜说,去年底验房后,他对房型、周边配套都很满意。

“还记得10年前,曹老师从北京大学博士毕业时提出定居厦门,我当下就同意了。”妻子王春芬说,他俩在北大读研究生时谈的恋爱,其间曾一起到厦门旅游,对这座城市的印象就很好,尤其是当车辆驶入梧村隧道后,映入眼帘的是隧道壁上栩栩如生的海洋生物装饰,这些小细节显示出厦门是一座有温度的城市。

其实,曹留烜曾拒绝北京的工作而选择“留厦”,除了因为他是福州人,不想离家乡太远,也被厦门人文关怀以及风光美景所吸引。曹留烜感慨道:“入职厦大解决了落户、子女的入学问题,人才政策又缓解了购房压力,这对于个人和家庭来说都非常有吸引力。”

曹留烜的新家紧靠地铁口,交通便利、离他供职的厦大翔安校区近,最令他惊喜的是邻居中有不少同仁。“厦大好几位老师都在同个小区,我家邻居就是我熟悉的同事。”曹留烜认为,同事能住在同一个小区,不仅方便联系,也让大家更有归属感。

“我们会向有经验的同事请教入住新家前的准备工作。”如今,曹留烜和王春芬正在为孩子们添置儿童床和书桌椅等,一切都准备好后,他们将搬进期盼已久的新家。

关键词团聚

●出镜人物

张辉,40岁,福建龙净脱硫脱硝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级工程师,厦门市B类高层次人才、厦门市第五批青年创新人才。妻子胡秀玲,39岁,单位干部;女儿张梓宸;儿子张梓熙

●地址

翔安区鼓锣三里洋唐居住区

●心愿

希望妻子工作调动顺利,孩子们可以顺利转学到厦门,在厦门安家团聚。

张辉及家人向记者分享搬入新家的喜悦。

一门心思搞科研

喜气洋洋搬新房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刘少敏)“我们客家人乔迁,非常讲究仪式感和传统。”4月4日下午,张辉给记者发来年初入住人才房新房时的视频和图片:门头红布下新贴一对门联,张辉用扁担挑两个红桶走进厨房,厨房墙边两捆新柴裹着红布,灶台上放两盏红灯。“这是我们客家的习俗,点马灯,放新柴,寓意红火兴旺。”张辉说,那天亲朋来了两桌,就在新房摆上红椅、大圆桌,115平方米的房子,装潢温馨,热闹喜庆。

“如果我没回厦门,哪有这么热闹温馨?”张辉和妻子都是龙岩人,2004年他从中国农业大学毕业后以本专业前三的优异成绩留京工作,并取得北京户口,但随着厦门发展越来越好,人才政策越来越有吸引力,张辉也动了到厦门发展的心思。

“厦门的人才政策很实在,符合人才住房的申请条件,公司第一时间就通知我了。”张辉说,2012年他入职后就已符合“骨干人才”的申请条件,但要申请100平方米以上的房子,至少要成为B类人才。

为了给家人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张辉一门心思全投入到工作和科研中。他主持的多个工程项目,先后荣获第三届福建省机电工程科技奖(三等奖)、青海省示范项目等荣誉,还有2套设备装置分别获国内、省内首套重大技术装备认定。

2019年12月16日,张辉通过B类人才申请的公示正式发布,他第一时间把消息告诉在龙岩的妻子。“公示那5天,我都睡不着觉。”妻子胡秀玲说,老二没出生时,自己和女儿周末到厦门还能挤一挤张辉的单人宿舍,可后来一家四口就只能在酒店相聚。一家人都盼着能早日在厦门买房,到厦门生活、学习。

胡秀玲翻出乔迁当日门口的对联说,“吉祥第富贵隆昌,平安宅人财兴旺”,这是公公亲手写的,儿子在厦门能有资格买人才住房,老人家帮办乔迁宴时特别有面子,办得红火又高兴。

关键词圆梦

●出镜人物

戴燕芳,34岁,厦门市江平生物基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人事行政部总经理,厦门市骨干人才;丈夫陈友盟,38岁,厦门跨越速运行政人员;儿子陈宇杰

●地址

翔安新店保障房地铁社区怡然居

●心愿

继续认真、踏实地工作,企业越来越好,厦门发展越来越快。

记者(右下)视频连线戴燕芳一家。

曾经是人才政策受益者

如今成为引才“桥梁”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罗子泓)4月5日上午,戴燕芳和丈夫、儿子坐在沙发上,拍下了在新家的温馨合影。他们身处的翔安地铁社区保障性商品房面积约70平方米,南北通透、交通便利,是一家三口在厦扎根的重要“里程碑”。

戴燕芳清楚地记得,房子是2020年12月31日办理交房手续的。那天上午,小两口七点多起床,迎着晨光,从集美驱车近一小时抵达翔安。陈友盟回忆,睡前他们检查了好几遍要带的材料,就怕办手续时出纰漏。

在厦扎根是戴燕芳的愿望,她来自宁德古田,2008年入职厦门市江平生物基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从一名前台做到中层管理人员。“十几年来,我在厦门都是租房子,换了三四个地方。结婚有孩子后,我和丈夫就在想,如果能在这儿拥有一个自己的小窝该多好呀。”

我市不断完善的人才政策,帮一家三口圆了梦——2019年,厦门市江平生物基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获“三高”企业认定,戴燕芳得以落户厦门;2020年,她作为公司骨干人才,购得人才住房;2021年,儿子陈宇杰在厦入学,在家门口就能上幼儿园、小学……

事实上,戴燕芳不仅是人才政策的受益者,还是企业招引人才的“桥梁”。“我们公司专注生态修复整体解决方案等业务,对专业人才十分渴求。”戴燕芳说。因此,她很关注人才方面的政策变化,一旦遇上符合条件的员工或应聘者,就会帮助他们申请优待;对于条件还不符合的,她也会鼓励他们继续学习深造,争取留厦机会。

目前,企业研发部员工都是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其中还有两名博士。“人才留厦举措涵盖住房保障、子女入学、配偶安置等,对人才来说是绝佳的利好。”戴燕芳说,未来,希望企业能在人才优惠政策方面拥有更多主动权,通过精准滴灌,助力更多高层次人才登鹭留厦。

关键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