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国内 >

筼筜湖区至今种植红树林约2.6万平方米 今年还将采摘补植

2022-03-31 16:32:30    来源:厦门晚报

厦门网讯(厦门晚报记者 龚小莞)昨天是首个厦门市“河(湖)长日”,当天下午,厦门市筼筜湖保护中心组织开展“同心共护红树林,携手共创筼筜蓝”活动,召集党员志愿者开展红树林种植工作。

志愿者们赤脚进入湖区浅滩,采用插植红树胚轴的方式种植,累计种植秋茄红树胚轴约500株。接下来,还将视湖区秋茄胚轴成熟情况继续进行采摘补植,进一步扩大湖区红树种植面积。

据了解,为改良湖区驳岸土壤高盐度高污染状况,湖区持续多年开展绿化美化,在城市中心种植大片红树植被。目前,筼筜湖区主要种植秋茄、木榄、无瓣海桑、白骨壤、拉关木、红海榄、榄李等多个红树品种,累计种植面积约2.6万平方米,在高度盐碱化的底泥回填区成功进行植树绿化,并吸引大量鸟类和海洋生物前来栖息繁衍,被称为国内唯一一处生长在“城市心脏地带”的红树森林,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

【延伸阅读】

突破技术难题

红树林成为城市景观

筼筜湖前身为开放式海港,称为筼筜港。据《从筼筜港到筼筜湖》记载,1970年前,筼筜港北面红树林繁茂,港内生态环境良好,盛产海蛎、海鱼等海产,并有大量白鹭、海豚活动。20世纪80年代,在东渡海港附近,与筼筜港岸滩地质相近的滩涂上,还残存有零星的红树植物白骨壤。随着东渡港一带码头和经济开发建设,红树林消失,筼筜港也见不到红树林。1999年,筼筜湖管理处联合厦门大学卢昌义教授团队,开始进行红树林人工恢复种植试验。

由于水质和土质的问题,试验并不顺利,种植几个月的红树植物突然出现成片死亡的现象。筼筜湖的水环境监测实验室加强水质和滩泥土质的检测,分析问题,寻找原因,提出对策,为后来大规模的红树林种植提供了重要科学支撑。

此后,筼筜湖积极开展湖区植被营造工作,陆续在湖心岛、内导流堤、外导流堤、南湖公园和江头公园开展红树林规模化种植工作。

筼筜湖

2001年,在湖心岛部分地段试插播红树林胚轴苗,因新造的滩面下陷造成红树林生长的高程不够。

2001年,筼筜湖内湖的种植范围从湖东桥以西沿导流堤驳岸170米长,离岸宽平均10米,共插植秋茄苗木约11.33万株,之后又陆续引进海榄、木榄、白骨壤等,增加种类多样性。

2002年,筼筜湖内湖的种植范围从第一期地点以西沿导流堤驳岸205米长,离岸宽平均12米。共插植秋茄苗木约16.4万株,并适当间种木榄、白骨壤和红海榄。

2003年,筼筜湖内湖的种植范围从第二期地点以西沿导流堤驳岸230米长,离岸宽平均12米。共插植秋茄苗木约18.4万株,并适当间种红海榄、木榄等其他红树林树种,提升种类多样性。

2006年,筼筜湖外湖导流堤改造采用红树林软性驳岸的生态型导流堤建设方案,累计种植秋茄苗木约13.5万株,并引种海南岛等地的无瓣海桑、拉关木等其他红树品种,有效促进了外湖生态建设。筼筜湖外湖导流堤改造采用红树林建设,使“硬驳岸”变为生态型的“软驳岸”。该工程完成后不仅加固了导流堤,还促进了外湖的生态景观建设。

南湖公园

2012年,南湖公园内湖靠近南门一侧建起了300多米长的红树林“护栏”,采用筏式载体、大苗栽植方式,以试验的方式探讨红树林种植可行性并获成功,第二年部分植株开花结果。目前,南湖南岸的红树林“护栏”景观长达千余米。

江头公园

2015年,江头公园天湖沿岸设置了2-5米宽的种植平台,总长约500米,建成环湖1-3米宽的带状红树林景观带,搭配种植芦苇、旱伞草等观赏性水生植物。

红树林作为水土保持和生态防护的特殊生态体系,一般都种植在滩涂上,江头公园将红树林作为景观树种,还将在水面种植,突破了不少技术难题。

【链接】

生态环境更好 生物丰富多样

近年来,筼筜湖流域先后实施了污水截排、湖区清淤等工程,以及红树林再植、白鹭自然保护区建设、水生态稳定调控等生态修复工程,有效提升了筼筜湖整体的生态环境质量与生物多样性水平。湖区至今累计发现浮游动物73种、浮游植物123种、底栖生物14种、游泳生物63种。2021年筼筜湖鸟类调查共记录12目35科66种鸟类8133只次,并记录褐翅鸦鹃、鹗、黑鸢、栗喉蜂虎、白胸翡翠、游隼和画眉7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今年,筼筜湖首次发现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易危级别的珍稀生物——田鹀。

关键词: 2 6万平方米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