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国内 >

同安这个产业园助力乡村振兴:每串番茄约12颗 亩产可达8吨

2022-03-01 17:30:36    来源:厦门晚报

厦门网讯(文/厦门晚报记者 颜梅丽 图/陈嘉新)番茄大家都很熟悉,但您见到过像葡萄一样成串生长的番茄吗?近日,位于同安竹坝的串收番茄成熟了,一串串番茄垂吊着,娇艳欲滴,令人大开眼界。这种新奇的番茄背后,凝结着产业园技术人员创新的勇气和奋斗的汗水。

开春以来,我市农业部门全方位贯彻落实“提高效率、提升效能、提增效益”行动部署,推动农业产业项目提质增效、稳产增产,力争实现一季度“开门红”,同安闽台农业融合发展产业园里的串收番茄是其中的明星项目之一。

四年攻关结硕果 串收番茄口感不断优化

2月26日上午,记者来到闽台农业融合发展产业园,在温室大棚里,串收番茄正在采收。记者注意到,和普通番茄不一样,这种番茄采用基质栽培(无土栽培的一种),藤蔓沿着牵引线向上攀爬,直冲棚顶。在植株的下部,一串串红绿相间的番茄像葡萄一样垂吊着,个头饱满,颜色鲜艳。果实在果柄上一左一右整齐排列,每串数量严格控制在12颗左右,多余的小果会被摘除,以保证其品质和美观。

厦门百利控股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曾明宝介绍,这种番茄叫寨尼瑞,是2016年从荷兰引进的。“当时我们沿用荷兰的种植模式,产量可观但甜度不够,只有4-5度,市场接受度并不高。我们经过四年技术攻关,从种植基质、肥料品种、施肥方式、嫁接种植等方面对种植模式进行改良优化,不断提升番茄的口感。这次采收的串收番茄甜度达到7-8度,最高可达9度。而且,产量也很可观,平均亩产量达到6-8吨,比普通小番茄提高30%左右”。

创新步伐不停止 种苗和种植模式持续改良

“虽然我们已探索出适合南方环境和国内市场的种植模式,但我们研发的脚步并未因此停止。”曾明宝介绍,此前,串收番茄一直在玻璃温室大棚试验,去年底,他们尝试将其移到薄膜温室大棚种植,可喜的是,产品及品质并未受影响。

“玻璃温室大棚在光、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的控制上虽然比普通温室大棚精准,但成本更高。此次普通温室大棚种植成功,如果大面积推广,可大大降低种植户的成本投入,进一步提高利润。”曾明宝说。

厦门百利控股有限公司技术人员韩潇雄介绍,公司已成功探索出串收番茄优化的种植模式,并形成一套标准化、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目前,已有省内及江西、江苏、贵州等地的种植户前来购买种苗了解种植方案。

曾明宝说,他们公司正在积极构建“良种+良法=良品”的运营模式,希望通过种质资源收集、筛选、种植技术改良创新,不断培育优良种苗和优化种植模式,提升“厦门种苗”和“厦门种植经验”的含金量,助力乡村振兴。

【揭秘】

棚内放养熊蜂协助番茄授粉

记者发现,大棚内挂有多个熊蜂蜂箱,不时有熊蜂飞进飞出。“这些番茄能有这么高的产量和品质,这些熊蜂是大功臣。”曾明宝说,在大自然中,串收番茄依靠自然风就能完成授粉,但大棚内无风,串收番茄要完成授粉,就需要熊蜂的帮忙。“温室大棚里,一亩差不多需要五六十只熊蜂。熊蜂一般活动两个月后,活跃度就会下降,这就要求每两个月要换一批熊蜂,以保证串收番茄正常授粉。”

曾明宝说,熊蜂相对温顺,只要我们不去惊动蜂箱,它一般不会攻击人。

关键词: 提高效率提升效能提增效益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