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国内 >

我与特区共成长 | 家乡变美变好了

2022-02-16 08:51:02    来源:厦门日报

●薇莎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一首优美的《在希望的田野上》,唱尽了家乡的美好。炊烟已经无处可觅,沿着村庄流淌的小河依然清波漾漾。河边是红色的慢行步道,村民在这里散步骑车,欣赏沿途的美景。

我的家乡在集美灌口。上世纪八十年代,这里还挺落后,出门都是泥土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村中的旱厕更是臭气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整日辛苦劳作,也只能勉强维持生活。母亲常对年幼的我说:“只有努力学习,才能走出山村。”

上世纪九十年代,特区建设如火如荼,偏居一隅的乡村也随之发展起来了。村与村之间的道路都铺上了水泥路,村民们也陆陆续续买了摩托车,许多人外出打工,也有一些人继续留在村里种蘑菇、种甘蔗,发展农副业,收入增加了不少。而母亲依然坚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对我的教育一直很是严格。每天天刚蒙蒙亮,她就叫我起床,让我在院子里大声地背诵单词,朗读课文。因为学习勤奋,我的成绩一直不错。1993年,我考上了厦门师范学校,虽然只是所中专学校,但对我们这些农村孩子来说,已经是“鲤鱼跃龙门”了——当年读师范不仅免学费还包分配,考上了就等于不用当农民了。三年后,我毕业,母亲又鼓励我继续考大专,她秉持着朴素的信条:多读书总是好的。

我的家乡也悄悄地发生着变化,村里通上了电话,自来水代替了井水,村里的道路都成了水泥路,旱厕也渐渐被拆除,乡村变得更文明干净了。

1998年,我大专毕业,分配在灌口的中心小学工作。2000年8月,在一次公开招聘中,我在考试中脱颖而出,调入集美二小工作,后来我在城里安了家,每每回家乡我都能欣喜地看到家乡变美变好了。

近年来,乡村的发展更上了一个台阶。我们的邻村“田头村”就是“美丽乡村”的样板。它背靠双龙潭景区,自然风景优美,随着村居环境的提升和村里生活污水的妥善处理,村庄更美丽更整洁了。村里还新建了篮球场、社区活动中心、图书馆,大大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这些年,我一直笔耕不辍,书写家乡的风土人情、生活变迁,先后加入市作协、省作协,还出版了个人散文集。

如今,许多“走出去”的村民都纷纷回乡创业,发展乡村旅游,乡村美了,村民富裕了。60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参加被征地养老保险,农民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幸福指数大大提高。

厦门经济特区飞速发展的40年,是乡村发展的40年,也是我个人努力成长的40年。“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现在的乡村是农民幸福生活的最好样本,这是一片朝气蓬勃的、充满希望的田野。

关键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