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国内 >

孩子频繁做“小动作”可能是抽动障碍:多发于儿童期 以男孩居多

2022-02-13 09:05:03    来源:厦门日报

厦门弘爱医院与厦门市中医院的儿科专家,本期将为大家解读如何辨别抽动障碍,又该如何科学治疗。

抽动障碍的诊疗

涉及精神、神经两大学科

厦门弘爱医院儿科主任陈玲表示,抽动障碍是一种起病于儿童时期,以抽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儿童精神神经系统疾病。主要临床表现有运动性抽动、发声性抽动,或两者同时出现。所谓的运动性抽动,包括频繁眨眼、吸鼻子、努嘴、耸肩、扭头、鼓肚子,扭屁股、踮脚尖等各种“小动作”,有的甚至还有控制不住的手脚异常动作等。发声性抽动则会有频繁清嗓子、干咳、喉间吱吱声,个别患儿会出现学狗叫猫叫、骂粗话等情况。抽动障碍多出现在孩子情绪紧张或压力过大时,比如考试前后、挨骂、上台表演前等。大多数患儿在安静放松的情况下,动作会慢慢减少,甚至消失。

厦门市中医院儿科主任梁志忠表示,从中医角度解读,早期儿童抽动障碍中运动型抽动比较多,其中面部局部肌肉抽动较常见,多伴有脾气急,中医理论认为与肝风有关,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肝火旺;中期患儿容易合并反复出现清嗓子的症状,中医理论认为其与脾虚生痰有密切关系;而到了后期,患儿抽动幅度不大,但会出现人格、行为及思维异常,是病久阴阳失调的表现之一。

两位专家表示,抽动障碍多发于儿童期,其中3岁以上到学龄期较多,青春期也有。从性别上来看,男孩的发病率比女孩高。

越训斥越严重

发现病情要注意处理方式

两位专家均表示,抽动障碍会导致儿童注意力不集中,影响学习;会存在个性发展问题、社会退缩和社交障碍,给家庭带来不良影响和负担,因此应得到家庭和社会的重视。由于抽动障碍与患儿的心理因素有着极大的关系,因此在治疗方面,更倾向于行为治疗和药物治疗相结合。

陈玲主任接诊过一名小学三年级的男孩。老师要求开学前要剪头发,家长带着这个男孩剪了两次,老师都不满意。第三次,老师索性在学校动手帮他把头发剪了。男孩一下子受了刺激,犯了抽动障碍,不但控制不住地频繁挤眉弄眼,脾气也变得很暴躁,说什么都不肯再去学校。

“很多家长一开始以为是孩子调皮或是在模仿,都选择批评教育,这反而加重了孩子的病情。”陈玲主任表示,如此一来陷入恶性循环:抽动的孩子发病诱因如果是学习压力大或精神紧张,家长因为焦虑而一再教育、批评指责,会导致孩子精神更加紧张,学习成绩更加下滑,抽动症状加重……但抽动障碍的一些发病表现比较具有迷惑性,比如有的孩子是频繁清嗓子、干咳、眨眼,有的孩子学猫叫、狗叫或骂粗话等,很容易被误认为是咽炎、鼻炎、眼结膜炎或单纯“没礼貌”。因此,家长要在心里有一根“弦”,发现孩子频繁动作不受控时,要及时就医。

在梁志忠主任接诊过的病例中,有一名男孩因病情拖延太久,就医时脾气十分暴躁,不分场合地与家长顶嘴,明显已经很难自控。

药物治疗之外

要有心理疏导和行为指导

作为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判断孩子是否患上抽动障碍,要不要就医呢?

陈玲主任表示,主要看抽动发作的频率、是否影响学习、有无心理异常。偶尔为之则不用太过焦虑,放松心情,正常生活,如异常动作明显过于频繁,病程长,便可考虑来医院就诊。梁志忠主任建议,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的脾气性格,有没有突然间的转变等。

在药物治疗上,西医建议以合理调整多巴胺分泌为主要方向。中医则会根据患儿前中后期不同表现,从中医总体观念出发辩证施治,比较常用的有口服中药(汤剂、颗粒剂)、穴位贴敷、耳穴等治疗。

两位专家都表示,除了药物治疗,家长还要配合医生展开对孩子的心理疏导和行为指导。不要总是指责孩子,要多鼓励,让孩子自信心更强大;多拓展,让孩子的业余生活更丰富。同时,建议家长及时与学校、老师多加沟通,给孩子营造更加包容、轻松、愉悦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关键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