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国内 >

我与特区共成长 | 厦门安家记

2022-02-11 10:35:31    来源:厦门日报

●永生

说来也巧,1981年湖里小山丘的一声炮响,拉开厦门经济特区建设的辉煌篇章,也揭开我与厦门相约的序幕。那年,父亲患肺结核病到厦门第二医院治疗,亲友带我到鼓浪屿探望父亲,从不通路、不通电的偏远山村到现代秀丽的厦门,我这个16岁的山里娃就像刘姥姥进大观园,看花了眼,也长了见识。和厦门初相见,我心生向往,要是生活在厦门该有多好!

1983年,我以优异成绩考上华南工学院。我几次从厦门乘船到广州上大学,因为姑父在龙山桥的地质勘查院工作,我可以在他宿舍借住,方便和厦门亲密接触。中山路、南普陀寺、植物园,让我流连忘返。虽然当时莲坂一带还是农村,周围都是农田,但经济特区建设如火如荼,厦门未来更加可期,我心中萌发了在厦门安家的梦想。

1987年大学毕业,我有机会留在广州,但我选择回福建,最后分配到位于莲坂的厦门中药厂,圆了成为一名特区人的梦想。1994年元月,我和妻子在莲坂租了一间16平方米的房子结婚,虽然房子是租来的,但好歹在厦门落下脚。我家境贫寒,妻子父母皆病故,没有半点经济援助,但我们相信困难很快就会过去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厦门经济飞快发展,只要肯干都有赚钱的机会。我们上班认真工作,下班兼职干零活、打短工。外来务工人员的涌入也带来很大商机,我们在城中村开了一间食杂店,收入增加,经济慢慢好转起来。

1996年,单位盖了职工宿舍,我们分到一套两房一厅将近70平方米的房子。家的前面是幼儿园、小学,旁边是莲花中学,孩子上学都不用过马路,生活便利。我们用勤劳赚到的钱来装修房子、添置家用电器。搬新房那年春节,我心情非常激动,终于在厦门有了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家。我赶紧请老家的父母来厦门小住,分享我的喜悦。又一个十年,厦门在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社会治理、生态环保等方面取得更加显著的成绩。得益于良好的营商环境,我们公司的药品成功打入东南亚市场,我负责印尼地区的销售,业绩蒸蒸日上,工资奖金跟着水涨船高,加上投资的股票、证券也取得一部分收益,家庭收入大大提高,2006年,我们又搬进四房两厅、面积150平方米的宽敞住宅。

如今的厦门是一座高素质高颜值的现代化国际化城市,作为新厦门人,我有幸见证、参与、推动这座城市的精彩嬗变,也收获了经济特区建设带给普通老百姓的红利。到厦门35年,从租房子结婚,到单位分的福利房,再到如今带电梯的高端楼房,这三次住房条件的变迁,都倾注着我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也折射出厦门经济特区建设的飞速发展。感恩厦门,感恩时代!

关键词: 特区建设 莲坂 一间 单位 取得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