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国内 >

姐弟同患罕见致死性心脏病 核医学诊断技术“揪出”病因

2022-02-11 09:05:27    来源:厦门日报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楚燕 通讯员 刘云芳)一对来自漳浦的姐弟,先后出现不明原因的心衰、反复乏力、胸闷、气促等症状。近5年来多次求诊于多家三甲医院,却一直无法查明原因。近日,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简称“厦心”)通过“核”技术为姐弟俩“揪出”元凶。

罕见致死性病因:

心肌内沉积大量淀粉样物质

64岁的姐姐先发病,起初表现为反复恶心、食欲不佳、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曾在消化科治疗,未见明显好转。后在其他医院心内科就诊,考虑为心衰,但进行心衰治疗后仍症状反复,且逐渐恶化。随后,她到厦心就诊,通过心脏磁共振、心脏超声心肌应变力检测等检查,医生高度怀疑为“心肌淀粉样变”。

“这是一种罕见的致死性心脏疾病,即心脏肌肉间质内沉积了淀粉样的物质,导致心肌僵硬、舒张受限、心脏增大、心律失常、胸腔心包积液等症状。患者临床诊断后平均存活时间较短,约为3-5年,死亡通常由进行性心力衰竭引起。”厦心心内科三区主任、核医学科负责人李穗吉介绍,2018年该病作为特发性心肌病的一种被列入国家罕见病目录,在我国尚处于逐渐被认识的阶段。

由于病例少、认知程度低,该病很容易和其他原因导致的心衰混为一谈。患者经常会被漏诊或误诊,错过最佳治疗时机。随着时间推移,淀粉样物质沉积越多,心肌逐渐失去弹性,舒张及收缩功能随之下降,患者心衰会不断加重。

整合多学科资源:

让罕见病患者得到正确救治

据了解,以往确诊该病主要靠心内膜的心肌活检,这是一种有创检查,大多数医院未能常规开展,且有发生心包填塞的风险。随着医学诊断技术进步,一种核医学诊断手段——99Tcm-焦磷酸盐(PYP)核素显像被用于早期准确诊断心肌淀粉样变,且无需进行组织活检。

厦心作为福建省唯一的国家心血管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分中心,也是国家卫健委、福建省政府共建国家心血管病区域医疗中心,2019年整体搬迁后引进最新型的核医学检查设备,并于2021年开展这项高新诊断技术,帮姐弟俩揪出“元凶”,姐弟俩为同一染色体、同一位点的基因突变。据介绍,这也是我省首次用这种技术诊断遗传型心肌淀粉样变。目前,姐弟二人均在接受规范化的对症治疗。

据悉,厦心已加入北京协和医院牵头的全国罕见病联盟,该联盟将整合多学科资源,及时明确诊断,让罕见病患者得到正确救治。

心肌淀粉样变难以被发现,但并不意味着不会被发现,李穗吉提醒,该疾病有以下警示症:收缩功能保留的心衰、心肌肥厚但心电图低电压、心脏彩超及磁共振异常提示等。如有这些症状,应予以重视,尽量早筛、早诊、早治。

关键词: 心肌 心衰 厦心 淀粉样变 诊断 心脏病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