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国内 >

我与特区共成长 | 从城中村到城中春

2022-02-08 09:05:11    来源:厦门日报

从城中村到城中春

●丁香花

2000年底,当我从寒风呼啸的北方来到温暖如春的厦门时,根本没有想到,自己会在这里安居乐业,更没有想到,会把他乡作故乡,而且未来,我会选择在此终老。

我在厦门经常迷路,但神奇的是,一旦步入杂乱无章的城中村里,似乎瞬间拥有了超导航能力,不管怎么拐来折去,总能准确无误地找到目的地。原因无他,皆因我在城中村居住了10年时间,练就了此项“特异功能”。

刚来厦门时入住的第一个城中村是前埔村。在这里,我见证了外来人员大量涌入后城中村的“野蛮”发展:今天打地基,明天起高楼,后天装修,大后天便有人入住。因为房屋毫无规划,握手楼、背靠背楼触目可见。村里环境脏乱居住体验差,狭窄的小巷阴暗曲折,走道摆满锅碗瓢盆和鞋子杂物。

从高空俯瞰,高楼环伺的城中村像城市名片上的一块伤疤。但是它的优势不可忽略:租住成本低廉,生活交通便捷,吸引接纳了数不清的来厦务工者。

记得当时每个月要缴纳一笔25元的“暂住管理费”,虽然现在看起来不多,但相较于100元每月的房租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朋友对此颇有微词:“明明付了房租水电费,为啥还要缴纳暂住管理费?”我安慰她:“我们为特区贡献,假以时日,厦门也会回馈给我们的。”

2010年,我成了一名“新厦门人”。朋友催我:“按照政策,你有资格申请保障房或廉租房,我现在住的廉租房环境好配套全生活便利,实在太舒服了!”我笑:“看吧,保障房和廉租房就是厦门市政府给市民的福利呀!我想尽量购房,如果无能为力的话,有福利房托底心里也是踏实的!”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我们终于攒够首付,搬进自己的房子。此时正是厦门的三月天,与春天同时到来的,是我开启居住“城中春”的春天!

虽然房子的房龄与厦门特区年纪差不多,但是建筑质量好,保暖隔音效果佳。房子背靠植物园,环境幽静空气清新。旁边就是学校,免去大人奔波接娃送娃之苦。而且邻居极友善,大家相处融洽和睦。不管是亲戚还是朋友过来,总对我的“城中春”赞不绝口。

近几年,随着城中村改造步伐的逐渐加快,钟宅拆了蔡塘也拆了,我默默向这些我曾居住过的城中村告别。城中村于我不仅仅是一个冷冰冰的名字,它留下了我无数奋斗的足迹,也记录着我的欢乐与悲伤,更是一块支撑我奔向“城中春”的跳板。

纵观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多年的辉煌发展史,离不开成千上万在厦门工作生活的建设者。作为一个有着二十年居住史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我从“城中村”到“城中春”的个人幸福史,也可以算是特区发展史的一个小小缩影吧。

【征文启事】

●征文内容:紧扣主题,通过见闻、经历,记录见证厦门的发展变化,讲述奋斗者、建设者的故事,也可以分享个人、家庭在特区的成长、收获,或为厦门经济特区未来的发展建言献策。尤其欢迎附有新老照片对比的征文。

●征文要求:题目可自拟,要求内容真实,情感真挚、语言生动。以记叙文、议论文为主,篇幅1000字左右为宜。作品须是署名作者自己所写、首发,严禁抄袭,文责自负。

●征文时间:2021年12月1日至2022年2月15日

●征文邮箱:征文作品请发送到邮箱zfk@xmrb.com,注明“特区40年”字样,并留下真实姓名、地址、联系电话。

●奖项设置:一等奖2名,各奖励1000元;二等奖6名,各奖励600元;三等奖10名,各奖励300元;优秀奖10名,各奖励200元。

关键词: 城中村 征文 厦门 特区 10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