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国内 >

城市“轻”了环境美了 5年来厦门持之以恒推行垃圾分类

2021-12-22 13:29:32    来源:厦门日报

今年9月,新冠肺炎疫情突袭厦门。在思明区梧村街道双涵佳园小区,记者看到,许多居民自觉把废弃口罩投放到专用垃圾桶内,每隔一段时间,环卫企业都会派专车前来收运废弃口罩,运到焚烧厂进行“无害化”处理。

“得益于垃圾分类的开展,居民的环保意识、文明素质明显提高了,特别是在疫情期间,大家自觉配合防控要求,把废弃口罩从生活垃圾里分出来,单独投放,避免废弃口罩造成的病毒传播风险。”居民林先生说。

近年来,一大批党员、热心群众加入垃圾分类志愿者队伍,引领了社会“新时尚”。

思明区厦港街道的碧山临海小区成立党支部,小区党员家门口贴上党员标识,每个党员对垃圾分类实行“楼层包干”,带动楼层、小区其他业主落实垃圾分类工作。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整个小区的垃圾分类准确率从最初的20%提高至80%以上。

在湖里区殿前街道,活跃着一支名为“绿翔妈妈”的志愿服务队,她们自创“环保打击乐”、小品、“三句半”等特色垃圾分类小节目,定期指导居民利用可回收物进行手工制作、厨余垃圾堆肥、果皮制作酵素等资源回收再利用,开展“洁净家园”活动,参与疫情防控等。这支志愿者队伍,从最初的几个人,发展到现在的200多人,成为社区的一股“绿色暖流”。

“垃圾分类让小区环境变得更美,邻里关系更加和谐,我们更有归属感,小区的凝聚力也更强了。”殿前街道科技新村居民管春梅说。

作为一名基层工作者,张桂妹明显感觉到居民的环保意识、文明素质在提升,垃圾乱扔乱丢的现象少了。“以前是‘要我分’,现在是‘我要分’。”张桂妹说。

近年来,我市垃圾分类工作坚持“从娃娃抓起”,通过“小手拉大手”,达到“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带动一个社区”的良好效应,引导市民在自觉参与垃圾源头分类工作中提高精神文明素养。

11月26日,东孚街道莲花社区携手东孚中心小学在社区榕树公园开展垃圾分类活动,在孩子心中种下环保种子,生根发芽,影响家庭、社区的垃圾处理习惯,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垃圾分类就像春风化雨一样,潜移默化地提升人们的文明素养,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

【亮点】

全国第一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最新通报称,2021年第三季度福建省厦门市垃圾分类工作评估得分为93.5分,位列全国大城市中第一档第1名。

全国首部

2017年9月,我市颁布实施全国首部全链条管理的垃圾分类法规——《厦门经济特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

全国首次

2017年11月,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现场会在厦门召开。据了解,这是近年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召开的首次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现场会,此后,又分别在上海和广州召开现场会。

全国推广

2020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举措和经验做法推广清单》,我市“生活垃圾分类‘厦门模式’”等五项改革举措和经验做法榜上有名,向全国推广。

减量化

2017年至2020年,我市生活垃圾年均增长率仅为1.7%,其中,2020年较2019年减少15.41万吨,实现“负增长”。

资源化

开展垃圾分类以来,全市生活垃圾资源利用率由43.2%上升到82.27%;每吨进入焚烧发电厂的生活垃圾发电量从340度,提高到388度。

无害化

我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同时基本实现原生垃圾“零填埋”。

关键词: 垃圾 分类 我市 生活 小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