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国内 >

厦门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打造健康之城 提升生活品质

2021-12-08 15:18:59    来源:厦门日报

我市在全国率先探索“市校合作,高位嫁接”快速提升医学水平的新路子,让厦门人在家门口就能看大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医疗服务。

厦门网讯 (文/厦门日报记者 陈莼 通讯员 张从云 陈艳丰 图/市卫健委提供)40年前,祖国海防前线的边陲小城迎来历史性机遇;40年后,厦门勇立时代潮头,已经发展成一座“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之城”和“高颜值的生态花园之城”。

40年来,厦门栉风沐雨、乘风破浪,在医疗健康方面全力发展,深入推进医改,正在实现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从“病有所医”到“病有良医”改变,已经从改革开放前比较落后的海防前线战备型医疗卫生体系,发展成为闽西南医疗卫生中心,着力打造健康中国“厦门样板”,建设高水平健康之城。

站在历史发展的新起点,厦门人的健康又将会有何种新图景?记者从市卫健委获悉,全市卫生健康系统将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一手抓常态化疫情防控,一手抓日常事务,突出“加快扩增医疗卫生资源,提升医学整体水平”两大主题,主动融入岛湾一体战略,从重点解决“有没有”向解决“好不好”转变,从局部突破向系统集成、制度定型转变,实现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超越迈上新台阶,基本建成高水平健康之城,为厦门先行示范区建设打造“民生幸福标杆”。

【数说】

经过40年的建设发展,厦门居民健康水平持续改善,居民平均期望寿命由改革开放初期的70.03岁增加到2020年的81.04岁;婴儿死亡率由改革开放初期的16.03‰,下降到2020年的1.9‰;孕产妇死亡率由改革开放初期的41/10万,下降到2020年的3.65/10万,继续控制在低死亡率平台期,妇幼卫生指标位居全国、全省前列,切实以有限的卫生资源实现了较高的健康效益。2020年厦门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9.6%,高出全国平均水平6.4个百分点。

优化“一老一小”健康服务 推动全面实施健康厦门行动

踏上新征程的厦门,将继续提高市民健康水平,着力推进高水平健康之城建设。近年来,我市卫生健康综合实力实现了跨越发展,居民健康水平持续提高。扩充医疗卫生资源,提升医学技术水平工作取得突破性成果。

“十三五”期间,全市医疗卫生机构数、床位数、执业医师数分别比“十二五”末增长51.1%、36.1%、61.8%。2020年全市居民平均期望寿命81.04岁,比2015年增加0.87岁;妇幼卫生指标位居全国、全省前列,切实以有限的卫生资源实现了较高的健康效益。

高水平推进健康厦门建设,是未来我市工作重心之一。我市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将开展老年友好型社区和老年友善型医疗机构创建工作,推动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继续组织实施医养结合服务质量提升行动,规范家庭病床管理和服务,推动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服务机构全面合作签约,鼓励开展安宁疗护、失智照护、健康养生等特色服务。

多措并举打造妇幼健康优质服务,强有力保障母婴安全。在全国率先开展婚检、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和婚姻登记“一站式”服务,柔性引导群众参与出生缺陷一级防治,婚检率长期保持在90%以上。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后,创新推出全市联动的分娩床位预约服务和妊娠风险全程信息化追踪,向全市孕妈妈发放《厦门市母子健康手册》近30万册,有效促进孕产期全程管理。积极推广无痛分娩技术,截至2021年11月,全市无痛分娩开展率已占顺娩人群近50%;倡导舒适化分娩和产科人文关怀,推进助产机构开展个性化线上服务,促进市、区两级妇幼保健机构提升服务能力。扎实落实适龄妇女“两癌”筛查、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先心病筛查等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推动儿童早期发展示范工作。坚持预防为主,加快形成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促进卫生健康服务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

【点击】

疫情防控

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厦门市坚持严字当头、周密部署,创新溯源手段,落实“四早”要求;及早对症施策,坚持“人物同防”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规定。

预防为主

开展高危人群肺功能筛查和40岁以上重点人群大肠癌免费筛查。全市6区建成4个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和2个福建省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是全省唯一实现省级以上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全覆盖的设区市。

中医药传承

全市100%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0%的镇卫生院建成中医馆。

信息化系统

厦门市民健康信息系统成为全国首家通过国家医疗健康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最高等级测评的地市级平台。

医疗卫生资源持续扩容 “大病不出厦门”基本实现

以前,不少厦门人看病总爱跑北上广,如今,随着厦门医疗水平逐步提升,加大与国际医疗合作,厦门人在家门口就能看大病,享受优质医疗服务。

我市在全国率先探索“市校合作,高位嫁接”快速提升医学水平的新路子,先后引进复旦儿科医院、复旦中山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等知名医学院校和高水平附属医院合作办医,开启了医疗卫生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目前,我市已设立40个“名医工作室”,柔性引进国内顶尖和一流人才及其团队近300人。全市拥有9家三级甲等医院、3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和11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本地医疗水平也在逐步提升。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成为我市首家连续四年进入艾力彼“中国医院竞争力排行榜”的医疗机构;国家耳鼻咽喉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福建临床创新技术研发基地落户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市中医院的艾力彼中医医院百强榜排名连续四年递进;市心血管病医院成为全省唯一获得心血管重大疾病救治国家级“五大中心”大满贯单位,获批国家心血管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分中心;市仙岳医院成为国家精神心理疾病医学研究中心福建省分中心;厦门大学附属翔安医院器官移植数量突破100例,成为我市首家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厦门长庚医院获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

▲妇产科医生为新生儿做体检。

深化医改成效显著 “三师共管”“三医联动”叫响全国

让家庭医生团队成为守护市民健康的“守门人”,是我市以常见病、慢性病为突破口,创设“三师共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探索出的一条行之有效的居民健康管理模式。我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厦门经验”入选中组部案例丛书。2020年基层门诊量比2015年增加639万人次,占全市门诊量50.01%。

除此之外,我市深化医改和公立医院改革始终走在全国前列,多项医改经验向全国推广。作为国家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和分级诊疗试点城市,我市积极推进“三医联动”改革。以多种形式的医联体为载体,推动大医院“人才下沉、资源下沉”,提升基层服务能力。

未来,厦门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将更加健全,人民健康水平的制度保障显著强化,医疗卫生服务从“以治病为中心”逐步转向“以健康为中心”。日趋完善的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体系,将为厦门城市健康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将健康和幸福带进千家万户。

【大事记】

●1984年,厦门市湖里医院在厦门经济特区发祥地——湖里开业。

●2000年,厦门市成立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启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等“三项改革”。

●2004年,厦门市人民政府批转市卫生局《关于建设闽西南医疗卫生中心实施纲要》,我市启动医疗卫生事业现代化建设、区域化服务进程。

●2007年,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厦门市民健康信息系统,被誉为我国区域卫生信息化的样本典范。

●2014年6月1日,厦门市儿童医院开业,这是厦门市政府与复旦大学“市校共建”合作办医重大民生工程,开启了厦门市高位嫁接建设区域性医疗中心的实践。

●2015年,“厦门市慢病分级诊疗改革”荣获“2015年度中国政府创新优秀实践”奖。

●2016年10月,国家首批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及产业园建设试点工程落地厦门。

●2017年8月20日,复旦中山厦门医院正式开业。这是厦门市与复旦大学市校合作的又一项标志性成果,并为探索跨省市医疗联合体办医模式和探索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提供了成功实践。

●2018年,市卫计委成为全国首个通过区域国家医疗健康信息互联互通五级乙等(地市级)评审的单位。

●2018年10月30日,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卫生计生部门对接工作会议在厦召开,五地市就卫生健康领域加强合作达成多项共识。

●2019年8月,厦门市与四川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厦门合作共建四川大学华西厦门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学厦门研究院。

●2020年10月,复旦中山厦门医院入选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首批试点,成为全国首家揭牌单位。

●2021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厦门医院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厦门医院入选国家第二批区域医疗中心试点项目。

●2021年11月,国家耳鼻咽喉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福建临床创新技术研发基地落户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关键词: 生活品质 健康 之城 提升 打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