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国内 >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砥砺奋进40载 不忘初心笃行

2021-12-08 15:18:56    来源:厦门日报

如今,傲踞筼筜湖畔的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随特区发展迎来腾飞。(王火炎摄)

【声音】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蔡建春:

40年前,作为特区重点配套项目,医院得以复办新生,与特区共成长。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如今医院规模、学科、人才、设备,都有了巨大的飞跃。医疗技术从大量“引进来”到自主创新“走出去”,许多外地患者也慕名而来。未来我们还将再接再厉,以人民需求为发展导向,推进学科高地建设,提升医教研水平,推动医疗服务提质升级,助力厦门特区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党委书记牛建军:

乘着特区建设的东风,中山医院迎来了复兴的第一缕曙光。多年来,筼筜湖畔的中山人践行着应有的责任和担当,不断提升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从全力抗击非典、甲流到新冠疫情,始终守护着广大市民的健康。初心如磐,使命在肩,我们将不负党和人民的期待,继续以实际行动为厦门特区建设注入中山力量,为健康中国、健康厦门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厦门网讯 (文/厦门日报记者 楚燕 通讯员 陈芳 张舒姗 图/厦大附属中山医院提供)40年前,伴随改革开放的东风,厦门市政府将中山医院作为经济特区重点配套工程迁址重建。1988年7月1日,厦门市中山医院在筼筜湖畔拔地而起,正式对外开诊。40年来,从一片滩涂到大型现代化综合性三甲医院,中山医院不断发展壮大,在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连续两年荣获前100名、A+评价,曾连续5年在全省三级医院评价中名列厦门综合医院第一、连续3年在香港艾力彼中国地市级医院竞争力百强排名中位列厦门首位,多个学科在艾力彼专业排行榜中名列省市第一。中山医院是厦门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见证者和参与者,成为厦门经济特区建设的一个缩影。

迁址复建伴随特区建设涅槃重生

医院举办庆祝建党100周年大型义诊。

中山医院始建于1928年,在动荡岁月里,历经战火洗礼,以及复办、更名、合并、撤销等诸多变故,不改救死扶伤的初心,中山精神代代相传。

改革开放为中山医院的复兴带来第一缕曙光。1981年,厦门建设经济特区,党和政府决定复办厦门中山医院。经反复论证,最后确定在新市区中心的湖滨南路中段填海选址6万多平方米,总投资4000万元建设中山医院。

1987年底,七层复廊式住院大楼(内设中央空调、传呼、输氧、吸引、通信等系统)和康复病房等工程全部竣工。中山医院涅槃重生,伴随着经济特区建设的步伐跨入历史发展新时期,1989年成立中共厦门中山医院委员会,党建引领快速发展。全国各地医学人才纷纷加盟,带来众多先进的新技术新项目,填补地区大量空白,为厦门医疗事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携手厦大医教研齐头并进勇攀高峰

开展省内首例机器人无腹部切口大肠癌NOSES手术。

2005年9月,中山医院成为厦门大学首家附属医院,并更名为“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从此医教研齐头并进,发展呈现腾飞之势。作为厦大临床教学的重要“练兵场”,中山医院助力厦大构建完整的医学教育体系,并成立厦大医学院胃肠道肿瘤研究所、厦门大学医学院微生态研究院等7个研究所(院)。近两年,医院先后获批成立厦门大学医学院消化病学系、厦门大学医学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系,推动科系融合发展。

临床教学快速发展,科研也收获累累硕果。近5年,医院获各级课题资助300余项,其中国家级课题10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曾连续6年全省医院第一,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又位居厦门医院第一;2020年中国医院科技量值排行榜中,5个学科全市第一,2个学科进入全国50强,2021年4个学科进入全国百强;2021年获厦门市卫生系统第一个国家基金优青项目。

互联网+智慧医院优化群众就医体验

全国首家完成电子健康卡全流程应用。

近年,中山医院积极响应号召,先行先试,利用信息化互联互通持续改善医疗服务流程,创新探索智慧医疗服务的“厦门中山”模式,“智慧医院”不断升级,促进医疗服务持续提升。医院连续六年获评国家卫健委改善医疗服务信息示范医院;获评国家医疗健康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五级乙等(目前全国最高等级)、全国医院信息化便民惠民经典案例,通过国家电子病历分级评价五级测评;在全国首家完成电子健康卡全流程应用;全国首批、全省首家通过国家智慧服务三级评审;在全国首推面向患者,融合城市信用、银行金融信用、支付宝芝麻信用等多渠道信用体系的付费系统,实现“先诊疗后付费”,使群众就医更便捷。

此外,医院还将人工智能运用于消化内镜和脑卒中急救系统、肺癌手术定位等临床领域,助力精准医学发展,为百姓提供高质量医疗服务。

医院建设大事记

1928

1928年,厦门中山医院开始筹建,1933年正式开诊。

1981

1981年,市政府批准在湖滨南路建设厦门中山医院,1988年复办开诊。

2003

2003年,外科大楼奠基,2007年启用。

2005

2005年9月,成为厦门大学首家附属医院,2007年5月,通过三级甲等医院评审。

2008

2008年,内科综合病房楼奠基修建,2011年投用。

2016

2016年12月,门急诊综合大楼破土动工。

2021

2017年12月,东部分院(厦门市环东海域医院)开建,目前正处于室内装饰装修及设备安装阶段。

1987-2021“数”说变化

●规模:从本部两幢大楼发展到4个院区(本部、金榜分部、厦禾分部、东部分院[在建]),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床位:从450张发展到3500张(含1000张在建)

●学科:从内外妇儿4个病区发展到46个临床及医技科室

●人才:从200多人到3000多人,副高以上700多名,硕博士近800名,研究生导师100余名,30多人担任国家级权威学术组织主委、常委或委员。

【点击】

创新领先技术

●上世纪末,首批在国内开展小切口微创人工关节置换手术,省内最先开展膝、髋、肩、肘、踝关节镜手术。

●2005年,开展国内首例左胸切口心外膜CRT植入手术。

●2011年,开展亚洲首例经口腔镜甲状腺切除术,此后开展了世界首例经胸经口腔镜甲状腺癌根治术等一系列国际性创新技术。

●2013年起在国内率先开展拉曼光谱诊断胃癌及癌前病变基础研究,编写国内首部专著《整合拉曼光谱内镜图谱》。

●2014年,胃肠外科自主发明“蔡氏套管器”,创立LA-NOSE手术,此后又将该术式逐步应用于全部的胃肠癌以及减重手术,并应用第四代达芬奇机器人创新开展手术。

●2014年,临检中心在国际上率先提出第三种梅毒实验诊断程序,改写欧洲、加拿大梅毒防治指南。

●2016年,消化内科在国际上首次将肠菌移植技术应用于乙肝治疗,相关成果被肝病学最顶级期刊Hepatology收录并作为封面文章。

●2018年起,与厦大合作开展人工智能辅助消化道肿瘤早期诊断,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2019年,在国内创新性提出胃癌手术的胃系膜“三个膜桥”概念,实现更彻底更完整的肿瘤根治性切除。

●2019年,开展国内首例104岁高龄房扑房颤射频消融手术,2020年开展全球首例婴幼儿(68天)持续性房颤伴心衰的射频消融手术。

●2021年,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RICU引入钟南山院士名医工作室团队亚ICU概念,在国内首创亚ICU的建设。

……

【人物故事】

乳腺外科主任杨素梅 与复办后的中山共成长

1981年,杨素梅考上大学,乘坐绿皮公交车到达二市,再坐长途汽车前往福州求学,途经湖滨南路一处工地,她和身边的同学聊起这里正在建一家医院,“希望毕业后有机会到这家新医院工作。”后来她才知道,这就是迁址重建的中山医院。

1986年,杨素梅如愿被分配到中山医院,成为一名“中山人”。1987年开诊,整个医院只有2栋诊疗楼,大门口的道路一片泥泞。报到时,得知自己是第一个医务人员,杨素梅非常自豪,当即选择了大外科。起初大外科只有门诊,大半年后病房开起来,陆续开始收治病人。作为该院第一位女外科医生,杨素梅练就一身真功夫,开颅、开胸、切胃、换关节,从头到脚的手术,她都做过。随着医院发展,学科划分越来越细,大外科分出神经外科、骨科、肝胆外科、胃肠外科、普外科等十多个科室,而她本人,也在2010年乳腺外科成立后立志专攻,成为我市知名的乳腺外科专家。

杨素梅感慨地说,“眼看着医院一栋栋大楼盖起来,学科发展有了质的飞跃,中山医院的发展一定会越来越好。”

胸外科主任段红兵 高精尖手术保持领先

从1987年至今,段红兵守着中山医院这方阵地默默耕耘30余载。作为一名外科专家,他见证了中山外科从医治小伤小痛,到大刀阔斧,再到微创普及的发展转变。他带领的胸外科是厦门市重点学科,在大手术、高难度手术、微创手术等方面始终保持区域领先地位。

谈及学科发展,段红兵如数家珍,“我们胸外科1994年独立建科,同时上马心外科,起点很高。沿袭创科老主任谦逊踏实、爱岗敬业的精神,科室创科以来作出不少贡献:快速开展体外循环下的先心病、瓣膜病手术,不到3年就开展了高难度的先心法乐氏四联征手术,第5年就成为厦门首家、全省第二、全国前十成功开展心脏移植的科室。

段红兵说,中山医院胸外科医疗水平一直保持与国内最高水准同步,并有在世界上最先创造微创手术治疗胸部外伤连枷胸的佳绩和最先开展微创食管癌三野根治术的能力,现在,年轻专家不断成长,科室发展必将更上层楼。

关键词: 笃行 砥砺 奋进 初心 不忘 40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