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国内 >

环卫人为城市发展贡献力量 辛勤与汗水铸就第一梯队

2021-11-22 18:11:15    来源:厦门晚报

-东部环卫综合处理基地

厦门网讯(厦门晚报记者 沈淑婷 图/记者 陈嘉新 通讯员 李文林 林时蔚)走进位于翔安的东部环卫综合处理基地,一辆辆垃圾转运车正有序穿梭在园区内,运送生活垃圾到此卫生填埋。这座集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发酵制肥、卫生填埋、再生利用和焚烧发电、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环卫产业园区,是我市环卫行业发展的缩影之一,凝聚着环卫人的心血与汗水。

从曾经的“垃圾围城”中突围,到如今的生活垃圾“三化”水平及餐厨垃圾管理水平走在全国前列,我市垃圾分类工作成绩保持在全国第一梯队,众多环卫人为这座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发展贡献了不可或缺的力量。今天,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们的圆梦故事。

-第一车生活垃圾倒入固废中心。受访者供图

市环卫中心办公室副主任曾泽澎:

亲历垃圾从单纯填埋到“三化”处理的变化

曾泽澎记得,1995年加入环卫大家庭时,当时我市的生活垃圾在前埔一带填埋。1997年7月海沧东孚垃圾填埋场建成投用,生活垃圾才有了新的填埋处。“但受制于技术等多重原因,当时还只能直接填埋。”曾泽澎说。

上世纪90年代末,我市环卫事业迎来飞速发展期。1997年4月,我市成立海上环境卫生管理站,使用快艇等船只打捞海漂垃圾,主要打捞鼓浪屿周围的垃圾,填补海上垃圾收运的空白。“上世纪90年代末,环保理念渐渐提升,‘无害化’是当时的重要理念,围绕‘无害化’,环卫人做了很多努力和尝试。”曾泽澎告诉记者。

1999年,后坑垃圾压缩中转站建成,我市生活垃圾有了高效环保的中转站。一辆大型集装箱车可运送25吨垃圾,提高了运送密封性并减少了运送车次,还大大减少了垃圾运送途中的污染。

2006年,厦门市东部固体废物处理中心(简称“固废中心”)一期工程开建,时任市市容环卫处东部建设工作小组副组长的曾泽澎是项目负责人,统筹协调人员、设备、工期等。固废中心填埋场采用全国防渗技术最高的标准建设,在双层HDPE防渗膜复合防渗技术中,防渗膜焊接、防渗能力是否达标极其重要。曾泽澎和同事在铺设时紧密跟进,组织多次实验测试。不仅如此,固废中心污水处理采用的也是国内最先进的技术,达到一类排放标准。

在工期赶、技术要求高等多重压力下,曾泽澎和同事们跟着项目驻扎翔安。“每天下午4点我们都要开现场会,确认日建设目标、复盘当天工作并安排次日计划,那段时间最早到家时间是晚上8点,连着两个半月。”他说。

2008年12月29日,当第一辆转运车装载的生活垃圾倾倒入固废中心垃圾卫生填埋库区时,曾泽澎的心终于定了。这片他和同事们用双脚丈量过的土地,终于挑起全市生活垃圾处理末端的重担,正式取代已不堪重负的东孚垃圾填埋场。至此,我市生活垃圾处理开启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的时代。

今年,固废中心填埋场二期、东部焚烧厂三期等项目陆续开工建设,这座高度集约化的综合性环卫产业园区还将不断更新迭代。曾泽澎说,近年来,环卫人从人们眼中的“不体面”变成城市环境的守护者。如今,垃圾分类理念深入人心,这些观念演变的背后凝聚着一代代环卫人的青春、汗水与奉献,能亲历这些变化,他感到自豪。

-环卫科普馆

市环卫中心固废处置监管科监管员陈志勇:

在一线不断总结、提出、运用优秀工作方法

1997年7月,海沧东孚垃圾填埋场建成投用,陈志勇应聘成为一名调度员,负责工人、车辆的日常调度。“以前哪看得到这么多垃圾啊,土方车一车车运来,填埋高度比人高,味道扑面而来,刚开始工作时每个人都吐过。”回忆起当年的环境,陈志勇心有戚戚焉。

随着环卫产业发展,许多优秀方法不断被总结运用到一线。“当时我观察发现,推土机要推十几次才能把垃圾推平推严实,我就建议更新设备,减少作业次数和时间,效率也就提高了。”陈志勇说。

“垃圾堆上修建临时作业道路”的思路也是陈志勇率先提出的。垃圾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坚实,填埋时作业车辆很容易陷进去,临时作业道路能保证车辆高效、准确运行。事实证明,这样不仅能减少填埋暴露面、减少臭气挥发,还能建立一定的填埋规范。这一范式沿用至今,我市对垃圾填埋的工作计划精确到每周。“我们能清楚知道每周要填埋多少垃圾,填在哪个区域,不同季节怎么填。”

雨天也非常考验填埋工作。“泡在水里的垃圾一滑坡,推土机很容易随之滑坡,非常危险。”陈志勇说。反复观察后,他建议,将垃圾填埋高度、坡度、排水体系和作业道路同步改造提升,建立更为安全规范的工作方式,并全面推广。2005年起,陈志勇成为东孚垃圾填埋场调度主任,台风天、暴雨天巡查任务重,他的手机常常进水,基本上一年要换3部手机。“近几年来,有一部手机用了6年,这在当年是不可想象的。”他说。

在垃圾填埋工作中,填埋区出现破洞破损需要第一时间排查。一次,库区内某点位出现渗水,为确认渗漏点并解决问题,陈志勇和同事先将渗漏处附近垃圾清理掉,再进去一寸寸排查。“那是真正的垃圾一线天,四周垃圾紧密环绕,只有头顶一小块天,那种味道和压迫感可想而知。”他说。

因为工作经验丰富,从早期选址起,陈志勇就参与固废中心的筹建工作。近年来,他还针对填埋分区、雨污导排、填埋高度、覆盖技术等提出大量优秀改进意见。2011年,我市推出填埋标准规范,并推广至全省,背后就有他和同事摸索出的诸多宝贵经验。

现在,每年有不少地市来厦门“取经”,每当这时,陈志勇的自豪感就会油然而生。“环卫行业的变革为环境带来太多良性提升,人们的思想认知也不断发展,我坚信,一代代环卫人对环境的奉献一定会造福我们的子孙后代,这就是我们工作的最大意义。”

·征集令·

快来说说

您在厦圆梦的故事

今年是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特区发展的参与者、见证者、受益者耕耘家园的同时,也通过努力奋斗实现了梦想。本报推出庆祝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融媒体报道“我在厦门圆梦”,讲述城市沧桑巨变及实现梦想的故事。欢迎您来电、写信或网上留言与我们分享。

征集时间:截至11月底。

征集方式:

1.拨打本报市民热线5589999。2.扫描二维码关注“晚报应帮帮”服务平台留言。留言时请留下您的姓名以及联系方式。3.发送电子邮件。请将邮件发送至xmwbyw5589999@163.com,请在邮件主题中注明“我在厦门圆梦”,同时留下您的姓名和联系方式。

关键词: 环卫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