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国内 >

江苏海门:创建三链融合新高地 打造共同富裕新示范

2021-11-22 13:51:28    来源:经济参考报

社会主义现代化长啥样?在江苏省南通市,曾孕育出著名爱国实业家张謇的海门区,正在以领跑者的姿态系统谋划、实体运作,扬长补短、锐意探索,为早日在江海大地率先呈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现实模样而奋力拼搏。日前,《经济参考报》记者走进海门城乡、车间田头,实地探访当地在产业发展、城乡一体、综合治理以及党建引领等领域的创新实践,真实感受了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生动场景。

海门,古称“东布洲”,1994年撤县建市,2000年撤市建区。近年来,高质量发展正成为海门最激昂的主旋律。今年以来,全区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生产性服务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九项工作获国务院、江苏省政府表彰激励;地区生产总值增幅、实际利用外资、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乡村振兴实绩水平以及省市级重大产业项目数等10多项指标位列南通第一,并有多项工作走在省市前列;经济总量不断跨上新台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在全国全省的地位持续提升,两次获评江苏“全省推进高质量发展先进县(市、区)”,以江苏第七名的优异成绩名列2020年“中国县域经济百强”第13位。

坚持江海联动 创建三链融合新高地

调研发现,海门今天所取得的来之不易的成绩,首先归功于当地党委政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勇于坚持系统思维,坚持以全局观念、战略眼光、未来意识来精心谋划海门的发展。踏上第二个百年奋斗征程,海门紧扣省市委决策部署,立足海门厚实的发展基础,积极抢抓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全面深化的发展机遇,响亮提出了“勇当‘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领跑者”的奋斗目标,高起点高标准开启了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海门,“据江海之会、扼南北之喉”,与上海、苏州隔江相望,拥有60多公里长江岸线和25公里黄海岸线,千百年来形成了璀璨的江海文化。随着北沿江高铁、海太过江通道、崇海通道等重大交通工程相继开工或筹建,海门现代综合立体交通网络体系雏形初现。鉴于此,海门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充分发挥“通江通海通上海 连南通主城”的独特区位优势,重构了创新发展格局,坚持江海联动、融入上海,提出了“高质量对接沪苏、高质量优江拓海、高质量融入南通主城”的发展战略,打造三链融合新高地,不断壮大经济发展增长极。

不可否认,海门工业发展基础较好,高端纺织、现代建筑、先进装备制造三个千亿级产业持续壮大,工业应税销售最近四年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长。但面对如此高质量的工业经济,海门人并不满足。今年5月27日,海门区委区政府召开全区创新发展大会,以链式创新发展为主方向,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培育产业链。该区组建科创委,设立科创基金,率先成立并实体化运作国有科创投集团,构建“1+N”科技创新政策体系,以謇公湖科教城、东布洲科学城两大创新硬核为载体,超前布局新兴产业,“产创融合”形成裂变效应,全力打造“长三角区域性重要创新支点城市”。

采访中,海门区委书记郭晓敏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海门将着力加强产业链协同发展、创新链精准对接、供应链双向融合,全力建构与上海、苏南产业链高度协同、创新链高度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力求形成“与苏南共拔节,与上海同振动”的生动局面。为此,海门专门设立了驻上海、苏南招商局,发挥商会桥梁纽带作用,每年赴上海、苏南举办投资环境说明会和主导产业推介会,积极与浦东、崇明和南通对接,切实强化与沪苏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的融合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已经落户海门的外来资本和项目中80%来自上海和苏南。

尤其值得称颂的是,在打造三链融合新高地中,海门着力建立健全了全区产业链发展推进体系。该区紧扣优势产业和未来产业,建立了“链长制”和链长办,区委书记郭晓敏兼任总链长,专门出台工作方案和个性化的扶持政策,紧盯国内产业链发展最新动态,不断完善产业链培育机制。在系统排摸全区相关产业企业上下游关系等基础上,细致编制了12条产业链的任务清单、招商指南,完成了包括产业链图、技术路线图、区域分布图、应用领域图等在内的“四图五单”的绘制工作,全面启动了精准、科学的产业链招商工作。短短半年多时间,全区新引进产业链重大项目43个。今年已开工的重特大项目中,优势产业链项目占比超70%。

在位于黄海之滨的中天绿色精品钢项目施工现场,映入记者眼帘的是塔吊林立、机声隆隆,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这个总投资1000亿元的中天绿色精品钢项目,被海门视为“头号工程”,严格实施重大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从项目签约落地起,攻克了一批关键性审批和建设难关,整个项目进展异常顺利。而以这个千亿级龙头项目为引领,海门集中力量延链、强链、补链,陆续招引了海螺建筑新材料、国信能源中心等一批超百亿元项目,力争在海门港新区打造世界一流的钢铁新材料基地和循环经济产业链。

中天绿色精品钢项目的生动实践,只是海门打造三链融合新高地的一个缩影。海门区委副书记、区长沈旭东介绍,今年以来,全区44个超10亿元项目相继建成投产,一批梯次发展的大企业军团和专精特新“小巨人”、行业“领头羊”和细分领域“隐形冠军”不断涌现,产业发展根基得到不断厚植,产业集群集聚势不可挡,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更多百亿甚至千亿级产业正在加快培育和生长。根据规划,到2025年,海门将在已有三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基础上,再培育三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工业上再造一个“新海门”,将海门真正打造成创新奔涌的智造名城、长三角有较强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示范区。

突出城乡一体 打造共同富裕新示范

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海门近年来锚定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补短板、强弱项,调结构、促发展,惠民生、增福祉,书写了可圈可点的全面小康幸福答卷。与此同时,海门以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为方向,以创建“江苏省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为路径,开启了打造共同富裕新示范的新征程。

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群众享受高品质生活。在海门街头巷尾采访中,不少老百姓感叹,如今的海门,产业层次越来越高、城市面貌越来越美、生态环境越来越好、社会发展越来越快……一项项改善民生的举措、一笔笔增进人民福祉的投入,不断增强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成为这座城市逐梦小康的生动实践。

“万人帮万户,共走小康路”是海门多举措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具体抓手之一。从“十一五”开始的该项活动,参与度高,全区近万名党员干部与建档立卡户挂钩结对,实行“一对一”帮扶。“十三五”以来,全区仅用于结对帮扶的资金就高达2亿元,积极推动了脱贫攻坚工作。而在扶贫开发投入方面,海门每年每户投入的开发式扶贫资金不少于2500元,在南通各县市区名列前茅;积极开展产业引领脱贫致富行动,发展对低收入农户增收带动作用明显的产业项目,去年光伏扶贫、山药种植等产业扶贫项目带动帮扶低收入农户1000多户增收。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海门坚持把产业兴旺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前提,将富民强村作为重要目标,千方百计培育产业特色,多元化提升增收新水平,全区238个村集体经济总收入有望全面实现百万元全覆盖。截至目前,全区高标准农田达69万亩,占比86.7%,“先流转后建设、先整治后配套”经验在全省推广。持续加大农业招商和项目建设力度,“十三五”期间建成特色农业园区20个、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76家。新实施重点农业项目61个,总投资206.9亿元,三个项目入选江苏省级重点项目。

在海门采访时,一个让当地老百姓津津乐道的数字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在财政投入方面,海门每年民生支出占比保持在80%左右,每年重点推进50件为民办实事项目,全面扩大优质公共服务供给,让发展成果惠及百万人民。与此同时,海门以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为契机,以发展需要、资源禀赋、群众期盼为出发点,国土空间格局持续优化,江海联动、陆海统筹、城乡一体协调推进。而在撤市设区后,海门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与服务水平迎来大发展大提升,全区就业、社保、医疗、教育、优抚等各项民生保障政策与南通主城一次性全面接轨,仅此一项区财政每年支出将增加六亿元。海门还在全省首创阶梯式医疗救助兜底机制,新人民医院建成三级乙等综合性医院,医联体建设改革成为全国试点。

在坚实的民生投入下,海门城乡面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一批城建民生工程全面推进,先后建成一批“以文为魂、文景同脉、厚史亮今”的绿化精品之作,一座座色彩明快、功能齐全、风格别致的现代化高层住宅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城市框架全面拉开,北部新城、创新南城、宜居老城“三城”联动开发,全区空气质量持续向好,城市宜居水平不断提升;乡村振兴势头良好,“三农”领域累计获得省级以上荣誉16项,乡村振兴实绩考核列全省第一等次,建成省市各类特色田园和美丽宜居乡村、环境整治示范村48个,入选“全国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名单”,形成全域振兴格局。

值得一提的是,海门还着眼于更高品质建设重大文旅项目,切实守好出江入海生态屏障,打造美丽江苏“海门样板”,让生态环境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眼下,海门大地已展开以“一轴两带六片区”(即张謇历史人文记忆轴;沿江、沿海生态景观带;叠石桥家纺文化旅游区、海永旅游度假区、謇公湖旅游度假片区等六大特色文旅片区)为核心的“张謇故里·诗画海门”品牌建设,争创“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力争成为近悦远来的江海福地。

敢于创新机制 树立社会治理新标杆

郭晓敏告诉记者,社会治理体系是衡量社会文明的标尺,我们坚持以治理创新为动力,不断提升发展软实力、城市美誉度,让高效能治理转化为发展动能并成为海门最靓丽的品牌。

实践中,海门敢于创新机制,积极借鉴上海城市治理的成功经验,依托区域治理联动指挥体系,建设综合执法智能应用平台,打造社会治理新标杆。该区坚持依法治区、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海门、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社会治理成效突出,创成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区、“八五”普法全国先进区;全面严打各类突出犯罪成效明显,做到电诈犯罪重点打击、各类犯罪专项打击,诉源治理、公益诉讼等经验在全省推广,强化风险评估,抓早抓小防范化解社会矛盾,连续15年蝉联“全省平安县(市、区)”,入选全省首批“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名单。

据海门区域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负责人介绍,海门是全国首批“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单位”,该区近年来通过不断深化试点建设,充分发挥“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机制优势,聚焦城乡提质、平安建设等领域的重点难点问题,打破数据信息壁垒,着力构建“数字海门”,切实打造区域治理现代化新标杆。海门倾力打造的区域治理现代化指挥平台,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个能够实现“一屏观天下、一网管全城”的现代化平台,突出“实时、实战、实用”功能,已吸引了全国各地100多批客人的考察探访。它通过运用大数据、信息化、物联网等现代科技手段,成为全域汇聚、高度共享、深度应用的“城市大脑”。记者在现场看到,截至今年10月底,在海门区域治理现代化指挥平台上,“总数据量”已达到1000多万条,数据类别达1163个,汇聚了41个部门的各种数据资源,初步实现区域治理要素数据化、治理数据标准化。

“千万不要小看这些数据,它可是指挥中心的宝贝。”海门区域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负责人进一步介绍说,依托庞大详细的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指挥中心建立预警研判模块,完善全景、多维、实时的监测体系,全方位、多角度对社会稳定、社会治安、公共安全进行实时研判预警,不断提升公共突发事件指挥处置能力。该中心每天还专门组织召开分析研判会议,公安、城管等20多个部门常态派员参加,截至目前共会商会办涉稳、民生等事项521件。

除了数据全量汇集、实战效用明显,该指挥中心还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全域统管”。中心全面汇聚网格化服务管理、12345热线、数字城管、“雪亮工程”等信息渠道来源,承担发现问题、信息归集、流转交办、协调联动、研判预警、督促检查、考核评价等职能,建立起区、镇、村和社区、网格四级联动的扁平化、规范化指挥调度机制。

赓续红色血脉 彰显干事创业新风貌

在海门区委区政府看来,高质量发展不仅要突破交通天堑,更要突破“思想天堑”,而这其中最关键的是,如何凝聚广大干群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如何激发百万人民干事创业的豪迈激情。

为此,海门坚持以“海纳百川、强毅力行”的海门精神为指引,充分挖掘先贤张謇创新创业的奋斗基因所蕴含的时代价值,勇于突破思想上的“长江天堑”,敢于争第一、创唯一,全面推动各项工作由“跟跑者”向“领跑者”转换、从“按惯例”向“创先例”转变。

在海门,有一项工作得到了广大基层干部的拍手欢迎,即与苏南地区联合开展中青年干部培训工作。今年,该区又选派百名优秀机关干部和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赴张家港、太仓等地挂职锻炼,主动对标先进、学习先进,锻造堪当发展大任的“主力军”。海门区委组织部相关领导坦言,我们就是要持续激励党员干部锤炼“狼性”、增强干劲,找准与苏南发达地区的思想差距,进一步提振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激发撸起袖子加油干的激情。

在突破“思想天堑”上,海门区委还坚持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不久前,海门区委召开常委会,专题研究如何以“党建链”带动“产业链”助推高质量发展。记者获得的一份名为《关于“一核双链”链式党建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的文件显示,海门区按照“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的要求,紧紧围绕建链、强链、融链,积极构建党建和产业融合发展机制,不断健全优化产业链党建工作运行机制,真正推动实现以“党建链”带动“产业链”发展,从而合力推动海门产业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此外,海门还突出党建引领,着力打造全域党建样板区。在全区分类开展了“謇行·践行”“三树三争”“双领双争”主题活动,更好地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与此同时,突出农村党建、城市党建、“两新”党建等个性特征,打造“宅上党小组”“毗邻党建”“商圈联合党委”等特色品牌。

采访行将结束,区委书记郭晓敏坦言,海门的现代化建设任重道远,眼下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上级部门的高标准要求和老百姓的期盼期待仍有一定的差距。她表示,海门将继续积极推动发展方式向集约节约转变,发展动能向创新驱动转变,发展导向向质量效益转变,全力打造“沪苏通核心三角强支点城市示范区”,加快构建特色鲜明的智造名城、活力新区、江海福地,坚定自觉走好新的赶考之路,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海门的现代化篇章。

(记者 吴永)

关键词: 江苏海门 三链融合 新高地 共同富裕 新示范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