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国内 >

厦门市民曾参与两个渔港建设 见证特区的飞跃发展

2021-11-21 16:42:12    来源:厦门晚报

-蒋国庆(后排左一)和战友在东渡港口建设指挥部办公楼前的合影。

-蒋国庆和妻子胡美娜。

-蒋国庆是马拉松爱好者,经常跑步锻炼。

厦门网讯(厦门晚报记者 颜梅丽 图/蒋国庆提供)“厦门,圆了我的住房梦。40年来,我的住房从集体宿舍到单身公寓,从小房间到大套房,再从楼梯房到电梯房。随着厦门经济特区的发展,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享受到城市高质量发展带来的红利。”67岁的市民蒋国庆曾参与东渡渔港和高崎闽台渔轮避风港的建设,见证了40年来厦门的飞跃发展,也和家人在这里收获了幸福。近日,蒋国庆致电本报市民热线5589999,分享他在厦门奋斗和圆梦的故事。

职场梦

1975年来厦建港口

28年后“重操旧业”

“这张老照片拍摄于1975年,我身后的三栋大楼,就是东渡港口建设指挥部办公楼。”记者来到蒋国庆家时,他向记者展示了一张珍贵的老照片。他在厦门的故事,就是从那时开始的。

1975年,21岁的蒋国庆从部队退伍。当时,省复退办从漳州挑选了50名优秀退伍军人,参加厦门的港口建设,蒋国庆是其中之一。来到厦门后,蒋国庆和战友就投入火热的港口建设中。他回忆,当时指挥部所在的地方周边是稻田和菜地,很荒凉。

蒋国庆还记得,那时岛内电力紧张,时常停电。为了保障施工用电,指挥部发电应急,蒋国庆就在发电机房工作,同时也参与一线施工。他说,当时建码头基本上都是肩挑手扛,没有什么机械设备可用。放炮开山,移山填海,大家用板车、独轮车转运砂石填海。

2003年,因为工作变动,蒋国庆又参与高崎闽台渔轮避风港的建设。时隔28年,再次参与厦门的渔港建设,蒋国庆惊叹建造技术的飞速发展。他举例,同样是填海造地,1975年是人工转运砂石填海,到了2003年,则是采用大型船舶起吊沉箱,安装入海,建设速度大幅提升。

如今,蒋国庆已退休多年,经常于傍晚时分坐在邮轮码头旁,吹着海风,望着岸边高楼林立,海沧大桥灯光璀璨,听着轮船汽笛声此起彼伏,感慨40年来厦门城市面貌的巨变,感恩那段艰苦岁月让他得到磨炼和成长。他在之后的工作变动中能快速适应,很大程度是因为参加渔港建设的经历给了他宝贵的精神财富。

安居梦

46年换了5处住房

住房条件越来越好

“来厦门46年,随着厦门经济特区的发展,我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最明显的变化就是住房条件改善了。”蒋国庆回忆,1975年,刚到厦门建设东渡港口时,住的是守备区船运大队的旧营房,四面透风,四五十人挤在一间大宿舍里,一到晚上蚊虫特别多。有一次,一条蛇爬进了蒋国庆同事的被窝里,幸好及时发现赶走,当时全宿舍的人都被惊醒了。

1981年,蒋国庆和妻子结婚后,单位给他们分配一个单间,蒋国庆才结束4人一间的集体宿舍生活。蒋国庆所说的单间,其实是单位用旧办公室改成的宿舍,没有独立厨房,只能在过道搭个蜂窝炉做饭,哪家做饭,整层楼都闻得到味道。卫生间和浴室也是公用的,蒋国庆的妻子胡美娜说,上厕所和洗衣服都要排队。

“当时生活条件艰苦,没给彩礼、没有‘三大件’,甚至连戒指都没给妻子买,但岳父岳母一直很支持我,妻子也没有半句怨言,我一直心存感激。”蒋国庆说,他一直努力工作,想让家人过上幸福的生活。1992年,单位分配了两房一厅的福利房;2002年,住房升级为三房一厅;2017年,为了方便孙女读书,一家人买了一套电梯房,周边的生活配套更加便利。

蒋国庆算了一下,来厦46年,换了5处住所,从小房间到大套房,从楼梯房到电梯房,住房条件一次比一次好。他说:“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同时也与厦门经济特区的飞速发展密不可分。我在厦门奋斗,厦门圆了我的梦。感恩新时代,祝愿厦门的明天更美好。”

·征集令·

快来说说

您在厦圆梦的故事

今年是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每个生活在厦门的人或群体,都是特区发展的参与者、见证者、受益者,在耕耘家园的同时,也通过努力奋斗实现了梦想,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为此,本报推出庆祝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融媒体报道“我在厦门圆梦”,从个人或群体的视角,讲述城市沧桑巨变及人们实现梦想的故事。欢迎您来电、写信或网上留言,与我们分享。记者将根据您提供的线索,深入采访报道。本报新媒体平台将同步展示精彩声音和画面。

征集时间:截至11月底。

征集方式:

1.拨打本报市民热线5589999。

2.扫描二维码关注“晚报应帮帮”服务平台留言。留言时请留下您的姓名以及联系方式。

3.发送电子邮件。请将邮件发送至xmwbyw5589999@163.com,请在邮件主题中注明“我在厦门圆梦”,同时留下您的姓名和联系方式。

关键词: 渔港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