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国内 >

海西晨报记者勇敢面对镜头:出镜“初体验” 融合一大步

2021-11-08 07:40:44    来源:海西晨报

从幕后走到台前,晨报记者出镜采访(从上到下:郭钦转、张玲玲、黄伊娜、柯小娇)。

厦门网讯(海西晨报记者 雷妤)闽南腔、莆田音、东北调……海西晨报记者操着各自乡音,从幕后走上台前,迈出了超越自我的一小步,也成为海西晨报在媒体融合中迈出的一大步。

这些年,没有哪个传统媒体能躲过短视频汹涌的浪潮。趁着东风,海西晨报在短视频领域运营风生水起。不少文字记者开始勇敢面对镜头,用不一样的方式,记录着新闻现场的故事。

这难吗?当然。写一篇2000字稿件洋洋洒洒,讲一段50字台词却直冒汗;面对各种采访对象能高谈阔论,一对镜头就“社交恐惧症”……不太在意形象的他们,也会为了出镜认真“捯饬”自己。

晨报记者郭钦转,人称“铁锅”。今年9月,他跟着海洋执法人员来到夏商水产品批发市场检查,入行10年来第一次出镜,向市民介绍海洋部门保障市民“舌尖上的安全”的行动。一段简短的开场白,“铁锅”录了四五遍,最终达到满意的效果。这次出镜的初体验,“铁锅”感觉很好,“不一样报道方式,让人耳目一新。”郭钦转说。

晨报记者张玲玲,第一次出镜是“被迫”的。当时正值疫情期间,她被要求以vlog记录的形式呈现爱心企业捐助冷泡茶的过程。“我完全没有准备,可为了宣传效果,还是硬着头皮上。这也是我从事记者生涯以来,第一次做出镜记者。”张玲玲说。

面对镜头,张玲玲庆幸戴着口罩,缓解了紧张情绪。为了能更好地展现过程,她参与到爱心茶的制作中。但四个小时跟踪拍摄,其实呈现在读者面前的仅2分钟。这次尝试对张玲玲来说是一次成长,在她看来,全媒体时代记者要更加全能,出得了镜,会写脚本,说得了镜头语言……她仅仅迈出了第一步。

晨报记者黄伊娜还记得,当时她接到出镜任务后,以最快速度换了一件正式的衣服,马不停蹄地赶到方舱实验室的建设现场。面对采访对象,她先打了好几遍腹稿,录了七八遍才满意。

入行三年,因为职业特殊性,黄伊娜很少回家,今年也已半年多没见父母了。首次出镜视频发布后,她妈妈第一时间给她发来鼓励,她才知道父母其实一直关注着自己一举一动。“妈妈觉得我当记者后开朗了很多,觉得很欣慰,还提了很多建议,让我好好练练普通话,以后可以更加大方自信一些。”黄伊娜表示。

疫情期间,晨报记者柯小娇一条教市民如何更快做核酸检测的视频火了。“当时出发时已是下午5点,时间很赶。”因常看一些vlog,赶往现场时,她已提前想出要传递哪些信号、需要哪些镜头。“拍完后,我们在那里待命,补拍了好几个收尾画面,蹲在路边等后台回复‘可以了’才撤。”开拍时天是亮的,结束时天要黑了。任务完成时,她发现自己早已汗流浃背。视频发布那一刻,她不由得紧张,有种“丑媳妇要见公婆”的感觉。

时代浪潮催人前进,纸媒记者也面临着转型。“也许我们还很生涩,但我们也在不断学习,努力跟上时代步伐,希望未来发布更多让读者喜闻乐见的新闻。”柯小娇说。

关键词: 初体验 融合 一大 出镜 记者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