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国内 >

2020年度厦门市科学技术进步奖 59项成果改变你我生活

2021-11-05 09:13:02    来源:海西晨报

全国首条地铁盾构跨海隧道洞通。

视频智能监控系统。

碳纤维复合材料加工刀具产品。

防城港核电站防护涂装。

厦门网讯(海西晨报记者 钟宝坤 通讯员 陈君玉 唐燕婷)在刚刚揭晓的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中,厦门有两项科研成果获奖。记者获悉,我市共有59项成果获得2020年度厦门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其中,一等奖10项、二等奖19项、三等奖30项。这些获奖项目充分展现厦门市近年来科技创新取得的新成果。

在这59项成果中,企业为主或参与完成的成果有49项,占比达83%,体现了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及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进一步增强。59项成果共获授权专利、软件著作权985件,其中已授权发明专利441件,发表论著1320篇。

获奖项目累计实现产值396.6亿元,其中实现产值上亿元的项目有37项,占总数的62%。这些项目中,既有面向产业重大需求的,也有直接服务生产、民生的,尤其是一系列在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新材料、节能环保等领域的突出成果。

这些获奖个人和项目展示了厦门市前沿科技的重大成果,厦门科技创新综合实力实现的新突破,以及建设科技创新驱动的“高素质创新创业之城”取得的突出成效。

“十三五”期间,厦门市16项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178项成果获省科学技术奖,302项成果获市科学技术奖,其中部分科技成果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比如:全球首个ROS1靶向药物伴随诊断试剂、全国首款柔性AMOLED屏幕、国家一类新药重组戊型肝炎疫苗、全球首例石墨烯基非金属散热器、心脏“折叠”手术、国内外首个获批的双抗原夹心法总抗体检测试剂——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抗体检测试剂盒(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检测法)等。

此外,“十三五”期间,厦门市启动建设嘉庚创新实验室,引进落地中科院苏州医工所、中科院计算所、新松机器人等8家科研院所和头部企业,培育建设40家省市级新型研发机构。全市共登记技术合同23034项,合同金额393.31亿元,分别占全省59.3%、60.53%。

截至2020年年底,厦门全市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7.93件,为全省平均值近3倍、全国的2.4倍;截至2020年8月底,全市已汇聚国家级人才近1300人、省级高层次人才2500余人、市级高层次人才2.7万余人。

一等奖项目风采

1、视觉神经网络光电集成系统及其关键技术产业化应用

该技术是以厦门大学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技术探索项目“视觉神经网络光电集成系统的研究”所获得的理论研究成果为基础,与福建新大陆自动识别技术有限公司和厦门市美亚柏科信息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产业化关键技术“产学研”合作的创新技术成果。

2、紧致化视觉检索关键技术及其产业化

该项目围绕人工智能与大数据领域的前沿热点,针对华为、腾讯等一线人工智能企业的业务瓶颈和信息产业链的迫切发展需求,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支持下,历时近十年研究攻关,构建了紧致化视觉检索的基础理论框架与系列关键技术,突破了带宽受限下海量视觉数据分析的关键瓶颈。

项目所构建的面向视觉搜索的紧致化特征,为视觉大数据的高效特征表示与内容理解提供了新的理论与方法,在智慧城市监控、网络内容分析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3、原发性肝癌全流程诊疗及研究模式的构建与应用

该研究团队将提高肝癌的诊断率和治愈率、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作为首要目标,以“福建省临床重点专科”“福建省慢性肝病肝癌重点实验室”“厦门市肝胆胰肿瘤转化医学重点实验室”为平台,围绕肝癌的基础、转化与临床应用进行一系列创新性研究,主要有:原发性肝癌患者的围手术期全程加速康复外科管理和多学科诊疗模式;原发性肝癌信息化大数据系统构建及创新性基础与转化研究。

4、基于生态系统演变的北极海洋生物资源潜力评价技术研究与应用

近几十年来,气候变化导致北冰洋夏季海冰加速融化,带来了北极航道资源、油气资源和生物资源开发利用问题凸显。为此,该项目以认识北极环境与生物资源的战略需求为牵引,针对北极海洋生态系统演变以及由此产生的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潜力问题开展综合调查、研究与评估,形成了从海冰变化机理机制、生态系统演变及其响应评价技术构建到生物资源潜力评估等系列成果。

5、高安全氢燃料电池客车关键技术及产业化

氢燃料电池客车是未来绿色公共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燃料电池客车产业处于起步阶段,燃料电池核心技术尚未自主、车辆生产过程中缺乏稳定氢源、整车集成性和氢安全性均与国外同类产品存在一定差距。

厦门大学与厦门金旅、金龙等企业历经近10余年的产学研合作,自主研发了高性能氢燃料电池系统、移动式燃料电池供氢新装备,突破了高安全氢燃料电池客车系统集成技术,推动了燃料电池客车的产业化应用。

6、高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切削刀具关键技术开发及产业化

该项目开发了自主知识产权的碳纤维复合材料高效加工刀具,并实现了产业化,解决我国碳纤维复合材料高效加工中切削刀具的“卡脖子”问题。

目前,该项目第一完成单位厦门金鹭已建成了我国最大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加工刀具生产基地,年新增销售收入1.2亿元,利润1900万元。

7、海工装备聚合物基材料表界面科学问题研究与技术创新应用

该项目在国家、部省市科技项目的支持下,对海洋工程结构长效防腐、飞行甲板防滑、潜艇隔仓防火、深潜器固体浮力材料等关键材料进行联合攻关,突破了海洋功能材料开发与应用中的“卡脖子”技术难题,打破国外技术壁垒,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

项目成果在海化院、信和公司实现产业化,系列产品分别应用于跨海大桥、核电站、深潜器等民用与科研领域,以及舰船防腐、航母飞行甲板防滑、核潜艇隔仓防火等军工领域。

8、生物质废弃物的炭转化成套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应用

该项目率先开发出生物质废弃物高值炭转化集成技术,建成低成本脱水干化、热解炭化活化以及炭产品定向改性等创新工艺与核心装备,所得生物炭、活性炭及其衍生产品可用作营养土、炭基肥料、土壤改良剂、水气高效净化材料以及绿色建筑材料,实现“资源高效回收,能源高效转化,产物高附加值利用”等目标。

9、智能健康云公共服务平台研发与产业化

该平台的关键技术填补了医疗行业城市级异构数据秒级汇聚、清洗治理难、海量健康数据的可读性差等诸多领域技术空白,是唯一荣获国家卫健委互联互通最高等级评价的城市案例。

项目在多个国家级、省市级城市数据中心,超1000家医院落地应用,近三年累计实现收入20.05亿元;同时,打造了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培育了一大批复合型产业人才。

10、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施工质量安全管控成套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该项目有利于推动轨道交通科技进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项目成果之一是编制我国首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土建施工质量标准化管理技术指南》,并在全国轨道交通建设中推广应用,推动各地轨道交通工程施工质量标准化进程。

项目的研究与应用提高城市轨道工程施工质量安全信息化管控水平,降低工程的返工率,节约成本,降低施工质量安全风险。

关键词: 科学技术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