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国内 >

增强"四力"书写特区新发展 听记者讲述精彩新闻瞬间

2021-11-05 09:12:51    来源:海西晨报

参与了这座城市近20年来绝大部分的重大主题的报道;用细节和文字捕捉军营村发展;让更多台胞通过节目了解大陆……今天的“增强‘四力’书写特区新发展——庆祝第22个中国记者节系列报道”,让我们走近詹文、叶文彬、蔡志强,听他们讲述他们曾经历过的那些精彩新闻瞬间。

《厦门日报》首席记者詹文:工作中遇到的榜样时刻激励着我

詹文(右)在市“两会”上采访叶福伟。(资料图)

厦门网讯(海西晨报记者 郭钦转)站在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的历史节点,作为新闻工作者,《厦门日报》首席记者詹文有着自己独有的体会。2004年新闻从业以来,詹文长期深耕厦门时政新闻,参与了这座城市近20年来绝大部分的重大主题的报道。

见证了对厦门的爱与守护

谈到对40年特区建设的观感,詹文说,有两个人,给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一位是叶福伟,今年82岁的他,已经当了25年的人大代表。从2004年开始采访厦门市“两会”,詹文跟踪采访叶福伟17年了。

“他总是拎着一兜子材料去报到,然后会把手写的建议展示给我,一份一份讲解。”詹文说,平均每年“两会”提30多份建议,叶福伟的这份认真与担当让人动容。

16年前,叶福伟被查出食道癌,去年又胃部大出血,严重时说话的力气都没有。医生说,这次没法手术了,得好好歇着。但他歇不住,今年年初的市“两会”时,他又带去1份议案、20份建议。

“要抓紧多做点事。多做好人,多做好事,人民代表为人民。”叶福伟的这句话让詹文最是难忘。她觉得,厦门有无数个像叶福伟这样的人热爱着这座城市和人民,用心推动着城市快速发展。

学到了建设者的敬业奉献

詹文提到的另一个人,是她的同事佘峥。佘峥曾获评厦门市道德模范、厦门基层“最美人物”。她曾获得中国新闻奖消息类二等奖,是迄今为止厦门纸媒在该奖项中获得的最高奖。从业将近30年,深耕教育报道领域……她成为别人眼中的“半个教育局长”、同事心中的“佘大仙”。

20多年采访开学新闻,佘峥总保持着新闻记者应有的好奇心和敏锐性,深入接触学校、老师、学生、家长,每年开学都能写出新内容。常常到凌晨一两点了,她还在找题目写稿;早上6点多,她也在线……同事一直有个疑问:“佘峥每天到底几点睡觉?”

在詹文看来,佘峥是一个敬业奉献的典型,她身上生动折射出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年来,一代代建设者、奋斗者爱岗敬业、埋头苦干的特质。

詹文表示,工作中遇到的榜样时刻激励着自己,作为新时代的新闻工作者,更要肩负起新的使命,不断增强“四力”,为特区发展凝聚起更强大的力量。

厦门广电集团新闻中心副主任、 《两岸新新闻》栏目编审蔡志强:让更多台胞通过节目了解大陆

蔡志强(右)在采访工作中。(资料图)

厦门网讯(海西晨报记者 雷妤)“报道台海新闻需要很强的专业度,我也在不断学习。”从业22年中,蔡志强与台海新闻打交道7年。他参与策划的多个新闻报道受到观众喜爱,在两岸引起强烈反响。

从业22年,蔡志强参与策划的《共饮一江水》获第29届中国新闻奖电视编排一等奖;栏目创作的新闻专题《厦门渔民阮过水:漫漫回家路 船过水无痕》获第28届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三等奖。

挖掘细节让新闻更生动

2018年8月5日,福建向金门供水工程通水现场会在晋江市龙湖水库金门供水泵站举行,《两岸新新闻》栏目在金门和晋江两个新闻现场进行深度报道,和全国观众一起见证“两岸通水、一朝梦圆”的历史性时刻。

报道背后有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蔡志强介绍,得知这条消息时,距离通水只有一周时间。经策划准备,他们派出五路记者,分别在厦门、金门、晋江等地深入采访。最终报道既有通水仪式动态,又挖掘了工程建设背后故事及金门“喊渴”的窘况等信息;还通过演播室的两岸学者、时事评论员观察分析,全景呈现了这一两岸盛事、惠台好事。台湾时事评论员黄智贤更是大声喊出:“我们都是一家人。”

“采访中,我们挖掘到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细节,如晋江某村许多女子嫁到金门,父老乡亲非常高兴,说:‘女儿也能喝到家乡水了’……”蔡志强说,这些细节让这则新闻更加生动,也更让人印象深刻。

做好前期工作丰满报道

这些年来,蔡志强参与策划了《握手——“习马会”直播特别报道》、大型系列报道《两岸三十年》等新闻报道。“前期准备非常细致,整组报道才更加丰满。”蔡志强表示。

今年,蔡志强和同事们策划《大陆纪行》系列报道。团队做了大量前期工作,最终派出二十路记者,走访全国一些有代表性的大陆台胞,从他们的视角反映大陆这些年的变化,“人物是精心挑选的,有嫁到新疆的台湾姑娘,有到大凉州种绿洲的台胞父子,有致力乡村文创的台湾建筑师……”

如今,厦门正全力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的“第一站”。而在蔡志强看来,《两岸新新闻》正是起到了这样的纽带作用,它让更多台胞了解到大陆的政策、大陆的机遇。

同安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委网信办主任叶文彬:用文字见证同安军营村巨变

叶文彬(左)坚守在新闻一线采访。(资料图)陈嘉新 供图

厦门网讯(海西晨报记者 王温萍)作为乡村振兴的“样板”,同安军营村近年来受到许多关注。叶文彬长期扎根同安,足迹遍布同安每个角落。他长期关注军营村的发展历程,用文字捕捉和描绘了军营村发展的每一个细节。

长期关注军营村发展

叶文彬2001年进入同安报道组,从事新闻与舆情工作已有20年。从一开始的采访写稿再到如今的策划把关,叶文彬说:“我一直都在新闻一线上。20年来,军营村、白交祠村的发展,可以说没有离开过我的视野。”立足同安军营村、白交祠村的发展,叶文彬采写策划了众多报道。

说起众多的采访对象,最不能让叶文彬忘记的是军营村“牛头书记”高泉阳。“高泉阳自生病后走路便是一瘸一拐的。2019年有外面嘉宾来军营村参观时,他却健步如飞,一改往日形象。接待结束后,我在一个角落里找到了他,只见他拳头紧握,豆大的汗珠从额头上缓缓落下。”叶文彬说。

这一刻,叶文彬深深明白了高泉阳的伟大。高泉阳曾说过,为民办实事,就是要提高老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做广大基层百姓诉求的“发言人”。这样的精神也激励着叶文彬以媒体人的方式为农民发声、为农民办实事。

参与高山党校建设

在叶文彬眼中,军营村的巨变,“高山党校建设可以说是巨大转折点”。2016年4月7日,厦门市委党校高山教学点和同安区委党校高山教学点在军营村、白交祠村揭牌成立。这是市委党校首次在边远山村设立教学点,简称“高山党校”。2020年,作为“初心之路”现场教学重要组成部分的高山党校初心使命馆投用,并成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现场教学点。如今,高山党校已成为带动两村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高山党校里的初心使命馆、初心之路,就是当时任同安区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叶文彬满满心血的体现。叶文彬告诉记者:“直到现在我上山,农民们看到我时,都会亲切地喊我‘校长好’。那一刻,我感受到了由衷的快乐。”

从采访者再到如今的被采访者,叶文彬始终坚守在新闻的第一线,为推广同安军营村、白交祠村,“讲好高山故事”奉献着属于自己的力量。谈及写好文章的秘诀,他笑着说道:“年轻的记者朋友们要多走基层,多与群众交朋友,倾注感情来讲好厦门故事。”

关键词: 核心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