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国内 >

资深新闻人蔡志强和同事致力于架起两岸沟通交流桥梁

2021-11-05 09:11:06    来源:厦门日报

蔡志强(左)带队执行兰州榆中大型扶贫带货直播。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林路然 图/受访者提供)从全球瞩目的“习马会”到牵动两岸民心的福建向金门供水,近年来厦门广播电视集团关于两岸重大历史事件的策划报道都有蔡志强的身影。在第22个中国记者节来临之际,谈及两岸新闻报道的风云变幻,蔡志强说,不仅要让大陆了解台湾,更要让台湾民众感受到大陆的发展和机遇,他和同事致力于架起两岸沟通交流的桥梁,拉近两岸人民之间的距离,“这是记者的使命和责任所在”。

见证两岸通水历史时刻 摘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策划制作《两岸新新闻》7年,蔡志强从未缺席过两岸新闻重大历史事件。其中,福建向金门供水特别节目《共饮一江水》获第29届中国新闻奖电视编排一等奖,这是厦门新闻人首次获得中国新闻奖这一类别的最高荣誉。

蔡志强清楚记得,2015年,在他从社会新闻记者转为进行两岸新闻报道策划制作的第二年,“习马会”在新加坡登场,厦门广电集团周密部署——4名记者飞抵新加坡进行现场连线,后方技术团队确保画面实时传送,厦门演播室邀请知名学者参与评论。直播得到观众和同行的广泛认同,当晚的《两岸新新闻》更获得全年最高收视率。在这次试炼中,蔡志强体会到团队和策划的力量。

2018年7月底,距离福建向金门供水工程通水仅剩一周,蔡志强带领《两岸新新闻》团队经过积极争取,获批前往采访。5组记者立即奔赴晋江、金门等地,挖掘供水方案、工程建设背后的生动故事以及金门“喊渴”的窘况,两岸专家、学者、金门乡亲也做客厦门演播室,共同见证两岸通水这一历史性时刻。节目表达了金门乡亲的获得感和大陆的善意,并在台湾“华视”和东森新闻节选播出,引发强烈反响。

回顾这些重大历史事件的新闻策划制作,蔡志强说,细节是打动人心的关键。2018年在制作“金门炮战”60周年节目时,他的团队凑巧发现泉州有个“新娘村”,村庄里嫁到金门的姑娘特别多。于是,在进行福建向金门供水的报道时,他的团队特意挖掘了这些姑娘背后的故事。“采访时,泉州乡亲感慨地说:‘我们嫁过去的女儿也能喝上家乡水了!’让人很感动。”蔡志强说,这些细节增加了节目的历史厚度和情感浓度。

吸引更多台胞台企登鹭 助力厦门经济社会发展

目前,蔡志强还负责马来西亚驻点记者站的工作,这一记者站位于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采访报道辐射整个东南亚,重点展现这些地方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情况以及中资企业的技术和服务“走出去”的成效。“驻点记者受到当地华人华侨的热烈欢迎,我们的报道节目一经播出,他们都自发在朋友圈转发传播。”蔡志强说,这让他意识到沟通交流的重要性,并在两岸新闻报道的策划制作中有所启发。他认为,应在世界视野下策划制作两岸新闻报道,并向台湾地区民众展示今天更加真实的祖国大陆。

为此,蔡志强和团队策划制作了多部大型系列专题片。在今年推出的庆祝建党百年的献礼专题片《大陆纪行》中,20组记者奔走于多个城市,寻找在大陆发展的台胞。他们中有扎根大凉山帮助当地脱贫攻坚的父子,也有骑着摩托车走遍大好山河的骑行爱好者。专题片用他们的视角观察,以他们的故事讲述,多维度反映祖国大陆这些年的发展变化。而专题片《台胞鹭岛逐梦记》则聚焦来厦就业、创业和学习的台湾青年,通过记录他们如何融入厦门的经济社会发展,展现厦门为台胞生活发展提供的美好舞台。

蔡志强说,厦门正在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的“第一站”,作为本地记者更应当践行“四力”,以有温度有深度的新闻报道让更多台胞台企了解厦门的惠台举措,吸引更多台湾优秀的人才企业来厦发展,助力厦门的经济社会发展。

【人物名片】

蔡志强

厦门广播电视集团新闻中心副主任,《两岸新新闻》栏目编审,参与策划报道《握手——“习马会”直播特别报道》、大型系列报道《两岸三十年》、《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特别节目《家书》、福建向金门供水特别节目《共饮一江水》、大型系列专题《根脉》、《大陆纪行》等节目。

其中,《共饮一江水》获第29届中国新闻奖电视编排一等奖,栏目创作的新闻专题《厦门渔民阮过水:漫漫回家路船过水无痕》获第28届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三等奖。

2016年10月获2015年度厦门新闻奖人物系列暨第十届厦门市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2016年11月获厦门市防抗“莫兰蒂”台风宣传报道工作先进个人称号;2017年11月获2016年度福建省十佳新闻工作者称号。

关键词: 记者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