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国内 >

用心讲好特区故事用情传递厦门声音 我市新闻界主题沙龙昨举行

2021-11-03 09:11:35    来源:厦门日报

厦门网讯 (厦门日报记者 赵张昀) 昨日下午,为迎接即将到来的11月8日第22个中国记者节,由中共厦门市委宣传部指导,厦门市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厦门市新闻界庆祝第22个中国记者节主题沙龙活动,在金榜书院举行。

新闻工作者是厦门特区建设的记录者和见证者,他们用脚丈量土地,用心写好文章,用情讲好故事,向世界展现厦门这座高素质高颜值的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的风采。昨天举办的主题沙龙以“增强‘四力’,书写特区新发展”为主题,邀请厦门新闻人齐聚一堂,8位厦门新闻战线上的资深新闻人以分组对谈的形式,围绕金砖厦门会晤、“金鸡奖”落户厦门、特区建设40周年、“近邻”党建等话题,讲述新闻工作者视角下的厦门发展变迁和一系列重要时刻,回味荣光背后的深刻意义和深远影响。

“‘金鸡奖’系列活动的台词,是刻到我的骨髓里的。”在厦门卫视知名主持人陈玲的眼里,“金鸡奖”长期落户厦门,不仅助推了厦门影视产业的发展,更让厦门这座城市的“能见度”得到了有效提升。厦门日报首席记者詹文,动情回望近20年的从业经历。她表示,作为一名新闻记者,要不断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随时随地保持新闻敏感性,才能创作出好作品。

鲜活小细节同样动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厦门节目制作室的制作人梁晓蕾,娓娓道来嘉庚精神赋予厦门市民的影响;厦门晚报资深记者戴懿和海西晨报首席记者林爱玲都扎根基层、深耕社区,见证“近邻文化”在厦门的发展……尽管身处制作人、记者、主持人等不同领域和岗位,他们脚下有泥土、心中有信仰,代表着厦门广大新闻人的初心笃行,展现求实创新的优良精神风貌。

据了解,在过去的一年里,厦门新闻战线深化党史学习教育,用文字描绘绚烂世界,用镜头记录多彩生活,用语言传达真诚情感。活跃在人民群众之中、穿梭于社会万象之间的广大新闻工作者,全程、全息、全员、全效展现了厦门人民积极投身疫情防控、复工复产的生动历程,及时传播党的声音,回应民生民意,讲好精彩厦门故事。

下一步,市新闻工作者协会还将围绕第22个中国记者节陆续开展系列活动,包括主题系列报道、记者节庆祝表彰大会、“好记者讲好故事”等活动。同时,还将携手厦门市卫健委,组织新闻工作者参加国际认证的心肺复苏急救技能培训,合格者将可获得证书。

深耕社区新闻十四载 会聊天聊出有腔调的近邻文化

【人物名片】

戴懿

厦门晚报社记者,2007年入职,思明区社区跑口记者。她采写的《厦门有了首批专职入户家庭医生》报道,获得2017年度厦门新闻奖新闻作品类二等奖;《安了!小摊贩每天定时定点“上下班”》《“厦门最文明的写字楼”等电梯长队排到马路边》分别荣获2019年度和2015年度厦门新闻奖三等奖、《台湾每九对新人就有一对是两岸联姻》获2013年度赵超构新闻奖三等奖等。

戴懿(右一)常常走进小巷,与附近的老人聊天,以此积累自己所需的新闻素材。(采访对象供图)

厦门网讯 (厦门日报记者 杨霞瑜)在十四年的记者生涯里,戴懿已经记不清具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采写社区新闻,但说起和“近邻”相关的话题,她有着说不完的故事。

调整腔调排除沟通障碍 深入基层挖掘新闻素材

作为思明区众多社区的跑口记者,戴懿在深入基层一线采访面临过不少挑战,比如与社区老人沟通不是很顺畅,她便努力学习“腔调”,将自己的漳州闽南话调整为厦门闽南话,排除与采访对象的沟通障碍。

但令戴懿觉得最“棘手”的,是家人的担忧。“当采访中面临一些不确定因素,可能需要涉险时,家人会有顾虑。”戴懿说,她通常先安顿好孩子入睡后才开始写稿,熬夜到凌晨成了常态。戴懿深知,面对并不轻松的工作,正是家人的支持和理解,才让她以一篇又一篇的新闻作品传递厦门“近邻”文化的温度。

此外,戴懿还认为好新闻是跑出来的。“新时代下,记者更应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提升‘四力’,更出色地做好新闻工作。”多年来,她坚持深入到基层、走进社区一线采写“近邻”文化的故事,见证了“近邻”文化在厦门的建设与发展,戴懿深有感触地说:“‘近邻’党建的种子,根扎得越深,树干长得越高,枝叶也就越繁茂。”

深受“近邻”文化触动 邻里温情无处不在

“采访居住在镇海社区无物业管理小区的居民陈礼鹏时,我对‘近邻’文化有了更深的触动。”2016年,戴懿采访陈礼鹏时,他住在镇海社区老旧的无物业小区。作为小区水电维修队队长,陈礼鹏除了“照顾”住宅区内的二次供水系统,还利用自己掌握水电设施安装与维修的特长,帮助邻里维修水电,特别是对孤寡户、困难户、残疾人,他基本上无偿服务。

而陈礼鹏所带领的小区水电维修队并非个例,在无物业管理的小区里,还有小区居家养老、小区青少年辅导、小区公益律师服务队等队伍,邻里之间互帮互助的温情无处不在。

在戴懿看来,通过组建小区党员志愿服务队,激发小区居民的主体意识,带动更多小区居民参与小区治理,实现“邻里事、邻里议、邻里定”,从而破解无物业管理小区的治理难题,这是“近邻”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一个缩影。多年来,“近邻”文化引导市民发自内心地热爱这座城市,让“近邻”党建在全市不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带着热忱投身新闻行业 善挖掘挖出有温度的近邻故事

【人物名片】

林爱玲

厦门海西晨报社首席记者,2010年入职,思明区社区新闻跑口记者;2016年开始负责“近邻开元”“思明书香滨海”“思明人大”“思明先锋”4个思明区政务类微信公众号的代运营工作,深度参与“近邻”文化的建设与报道。其中,《旧衣物回收箱小区泛滥》报道获得2017年福建新闻奖三等奖、2017年厦门新闻奖二等奖;《阿憨阿憨,我是你爸爸吗?》报道获得2019年厦门新闻奖二等奖。

林爱玲(左一)采访街道、社区防疫工作者在定点酒店的工作日常。 (采访对象供图)

厦门网讯 (厦门日报记者 杨霞瑜) 在记者节来临之际,从业11年的社区新闻跑口记者林爱玲分享了一些我市探索“近邻”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径的故事。

跨专业成为社区跑口记者 走进社区采写暖心故事

虽然同时负责4个政务类微信公众号的内容采写让林爱玲觉得并不轻松,但是每当自己负责的推文被新华社、人民网等央媒转发时,她颇为欣喜——厦门“近邻”模式被广泛关注着。

林爱玲记得,去年12月,来自中央党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的社会治理领域权威专家学者实地参观走访了思明区“近邻”模式党建示范点,感受“近邻”模式在厦门的生动实践。“‘小区建立党支部,治理水平大提升’的厦门路径,成为全国城市基层党建创新的最佳案例,作为全程参与报道的记者,我觉得自己的工作很有意义。”

2010年,林爱玲从厦门大学历史学专业毕业,她并没有从事专业对口的工作,而是带着敬畏之心与热忱投身到新闻行业。成为社区新闻跑口记者后,她走进社区,采写生活中看似平凡的普通人故事,将邻里之间散发出的人性光辉记录下来,传递暖心的正能量。

成为“近邻”模式的见证者 记录城市社区温情回归

“我有一个印象特别深刻的采写经历,思明区的希望社区住着一对老夫妻,他们是失独家庭,儿女相继离世对他们打击很大,此后便关闭了心门,基本不与邻居交流,但是楼上的一位邻居每次出门前都会习惯性地在老人家门口‘趴趴听’。”林爱玲说,担心老人出意外的邻居,好几次都发现了他们的难题,并且及时给予帮助,久而久之,老人也渐渐打开心扉,遇到困难会主动找邻里、找社区帮忙了。

远亲不如近邻,邻里和睦、乐善好施的良俗,让林爱玲深有感触。她认为,正是通过“近邻”模式,改变了人际关系的疏远,让温情回归到社区,居民才从“对面不相闻”到打开家门,积极参与营造邻里和谐、友爱的“大家庭”氛围。

“让社区居民赞不绝口的深田社区近邻小食堂,帮助有吃饭难题的居民解决了问题。”作为“近邻”模式的见证者、记录者,林爱玲觉得颇为感动的是,在“近邻”党建的引领下,各个社区不仅关怀老人的衣食住行,也关注老人精神世界,而这一切,充分体现了“近邻”党建优势正转化成更高水平的“两高两化”城市治理效能。

关键词: 故事 传递 用情 特区 厦门 声音 用心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