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国内 >

示范省建设势在必行 高原美丽城镇展新姿

2021-10-26 14:45:38    来源:经济参考报

党的十八大以来,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等战略部署为我国城市工作提供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提出着力提升城市品质和人居环境质量,建设“美丽城市”,建立完善城市建设和人居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将“美丽中国”战略融入住房城乡建设工作。而在“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之上打造美丽城市、绘就西部美丽图景的重任落在了西部生态大省青海的肩上。

勇立潮头 示范省建设势在必行

平均海拔4058米,总面积72万多平方公里,广袤的地域、复杂的地形,赋予青海省丰富的生态资源:长江、黄河、澜沧江均发源于此,湿地面积位居全国第一,青海是全球气候形成的启动器、生物自然物种的资源库和全国乃至东南亚最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青海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白宗科认为,作为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生态大省,青海理应在新发展理念下开创生态经济发展新模式、在生态经济创新发展上走在西部前列,助力将青藏高原打造成为全国生态文明高地。

2019年9月,青海省委省政府提出以部省共建方式建设高原美丽城镇示范省,将美丽城镇示范省作为青海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具体行动和重要抓手。11月,住房城乡部和青海省政府签署《部省共建高原美丽城镇示范省合作框架协议》,全面开启高原美丽城镇示范省建设工作。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王蒙徽指出,建设高原美丽城镇示范省,是在“美丽中国”大目标下提出的一个新课题,有助于系统推动城乡建设发展方式的转变,探索美丽城镇的建设目标、内涵方法、评价体系,推动建成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城镇。

2020年8月,青海省政府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结合省情实际正式印发的《高原美丽城镇示范省建设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利用2020年—2022年三年时间,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相关司局对试点地区“一对一”帮建方式,选择西宁市、格尔木市、玉树市、同仁市、祁连县等5个具有示范效应的高原美丽城镇及环青海湖地区城镇带分级分类开展生态人文、安全宜居、治理有序、充满活力的城镇等四方面试点工作。

到2035年,通过试点建设完成一批试点工程,示范省建设在生态保护和城市建设协同发展、城镇人文特色发展、城镇智慧安全建设等方面取得进展,为高原城镇建设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经验。

乘风破浪 高原美丽城镇展新姿

以美丽为魂脉,以城镇为载体,以示范为机遇。两年来,青海省在全国率先推进部省共建高原美丽城镇示范省建设,加快转变城镇发展方式,推动城镇提质增效,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建立省部共建工作机构、制定实施方案、推进制度建设、完善标准体系……随着省部共建高原美丽城镇示范省工作不断深入,“5+1”试点地区因地制宜走出“高原美”和“个性美”的城镇发展格局。一幅有温度、生活更美好的高原美丽城镇新画卷正逐渐展开。

行走在青海西宁湟水国家湿地公园,水草在湿地上随风摇曳,成群的斑嘴鸭、绿头鸭发出清脆鸣叫……整个城市沉浸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老人们感慨:“几十年前的青海风沙四起,如今的西宁绿意盎然,生活在这里老有所乐,值了!”

作为全国半干旱地区唯一的海绵城市试点,在高原美丽城镇示范省建设中,西宁市积极推广“治山、理水、润城”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路径,统筹新老城区,“山—水—城”一体共治,累计实施建筑与小区、道路广场、园林绿地、排水防涝和水系治理等项目248项,完成海绵城市面积21.61平方公里,形成“生态构建、系统治理、分区实施、全域推进”系统化建设模式。

“在高原,城镇建设必须融入地区生态安全格局。”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王树声在日前举办的新时代高原美丽城镇建设省部论坛上说。

2020年,青海省启动系统化全域海绵城市建设。海东市、同仁市、格尔木市、德令哈市等相继实施一批海绵城市典型项目,除试点城市外累计完成海绵城市面积8.93平方公里。果洛藏族自治州全域无垃圾试点工作全面启动,累计安排实施城镇居住建筑节能改造项目1543万平方米,64多万群众受益。

目前,全省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0.01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达到18.9平方米,城市、县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29.33%……城市生态承载能力持续增强,城乡人居环境持续改善,青山常在、绿水长流成为青海城镇的靓丽名片。

此外,在高原美丽城镇示范省建设中,青海已逐步形成以协同自然保护地体系构建、“一群两区多点”的城镇发展新格局,兰西城市群合作共建开启新篇章,茫崖、同仁等成功培育为新兴城市。

在推进高原美丽城镇建设中,青海省将城镇建设与历史人文有机融合,避免“千城一面”现象。围绕历史文化遗产、民族民俗文化和风景名胜等特点,高原美丽城镇建设推动1个名城、1个名镇、5个名村保护和活化利用,123个村落先后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全省划定历史文化街区4片和确定历史建筑83处,黄南藏族自治州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示范工程有序推进。

在试点地区开展“智慧管理城市”建设,提升城镇安全监管效能,构建高效治理体系,让城镇运转更高效。借力北京对口支援,玉树市已建成总投资425万元“玉树通”软件升级项目和智慧公交系统、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平台。玉树市政务服务大数据平台、智慧交通等精细化城市管理服务持续推进,高原小城的幸福指数不断提升,智慧城镇面貌出现。

接续前行 合力献策开启新篇章

10月15日,在青海省西宁市举办的“美丽城镇 幸福生活”新时代高原美丽城镇建设省部论坛,充分展示了“美丽中国”建设的“青海样板”。业内人士齐聚青海,共商共享美丽城镇建设成就与经验,对高原美丽城镇建设中的问题发表建设性意见。

青海省人口分布“东稠西稀”,统计显示,面积只占全省2.8%的西宁市和海东市位于青海省东部,常住人口为3826436人,占全省总人口的64.59%;面积占全省97.2%的西部地区常住人口为2097521人,占全省总人口的35.41%。长久以来,人口分布不均的问题困扰着青海省发展。王蒙徽认为,进一步找到科学规律、推动符合高原城镇发展的新格局是解决青海省东西部发展不均衡的关键所在。

城市是人口和产业要素聚集的产物,没有聚集就没有现代城市。同时,也要注意完善城镇体系,避免一市独大。王蒙徽表示,应集中发展西宁、格尔木等一批中心城市,持续增强中心城市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基于“东稠西稀”人口分布模式,我国东部地区的建造方式和配套设施建设模式不符合青海实际。在我国东部城镇,铺设一根天然气管道可以辐射的人群更多,成本更小,而在青海部分城镇,一根管道只供给几户人家,成本大大增加。

创新合理的建设模式是省部共建高原美丽示范省需要解决的难题。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王树声认为,研发适应地方性技术体系、制定适宜青海高原城镇建设标准能更好夯实高原美丽城镇建设的科学基础。与会专家表示,必须结合青海的城镇特点,研发低成本的城镇建设技术体系。通过引进多能互补、装配式钢结构等技术,制定具有地域适应性和可推广实施的标准系统,或许可以解决这一难题。

青海省历史文化名城和传统村落富集,由于历史文化名城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这张牌打得不够响、不够有力,长久以来制约青海人文城市的发展。“独特的生态环境、美丽的高原风景、深厚的文化是青海城镇建设不应忽视的关键。”王树声说,建立青海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构建城镇完整的文化要素体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办法。

基于“以文凝边”城镇建设历史经验和文化复兴的时代要求,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需要构建适应多民族融合地区完整的城镇文化要素。例如,在黄南藏族自治州文化空间体系建设过程中,深入挖掘黄南地区物质与非物质文化要素的同时,融入现代文化服务设施,可以帮助形成古今交映的文化空间系统。

在推进高原美丽城镇示范省建设中,青海以建设“生态人文、安全宜居、治理有序、充满活力”的美丽城镇为目标,不断探索将城镇建设融入地区生态安全格局,立足生态环境保护和多元文化传承。当下,青海正逐步走出一条具有时代特征、高原特色、青海特点的城镇发展新路,为建设美丽中国做出贡献。

(记者 王艳 严赋憬)

关键词: 示范省 建设 势在必行 高原 美丽城镇 展新姿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