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农技中心、耕地质量中心负责人就“水稻上山”等问题答记者问 天天即时看
近日,记者就“水稻上山”等问题采访了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负责人。
问:朱有勇院士的“水稻上山”引起网民热议,很多人不理解,质疑山上种水稻不切实际,产量也不可能那么高,能否介绍一下有关情况?
答:朱有勇院士所说的“水稻上山”,实际上是一种杂交稻雨养旱种的栽培技术,就是把“山下水田”的杂交稻品种引到“山上旱地”种植,像种玉米一样种水稻,不用泡田,不用育秧插秧,也基本不用浇水灌溉,还能有较好的产量,当地农民形象地称为“水稻上山”。这些田本来就有,不存在网民质疑的开山造田、毁林造田等情况,也不会破坏生态。当然,这个栽培模式有一定的条件限制,主要适合云南海拔1700米以下、降雨量1200毫米以上雨热资源丰富的山区旱地,并不是什么地方都能推广。
(资料图)
朱有勇院士在云南省澜沧县蒿枝坝村蹲点扶贫期间,发现当地农民喜欢吃大米,但当地多为旱地,主要种玉米,水稻不能自给。为解决这一问题,朱有勇院士团队在当地示范推广杂交稻旱种技术,创造性地解决了这项技术的两个难点:一个是筛选出适宜旱种的“滇禾优615”等品种,解决水稻旱地分蘖难题,实现在旱地条件下的水稻与水田一样分蘖旺盛;另一个是通过推广应用杂草萌芽前的封草技术,解决了旱地稻田易杂草丛生的难题。2022年,这项技术推广了53.12万亩,水稻平均亩产350—400公斤,比山下水田低100公斤左右,但比种玉米产量高、效益好。朱有勇院士介绍的亩产788公斤,是0.52亩小面积上多施了一次肥、多浇了两次水的条件下取得的,是专家攻关田产量,不是农户大田产量。这种小面积攻关对探索本地区水稻旱种模式具有积极意义,为筛选品种、集成技术探索了出路,对完善技术体系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支撑。
问:大家一般觉得水稻是种在平原上的,其实我们基层采访的时候,也看过很多山上的稻田,请问比例有多大?产量怎么样?
答:稻谷是我国第一大口粮作物,稻米消费量占口粮的60%。我国水稻栽培历史悠久,分布区域广泛,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都有种植,常年水稻种植面积4.5亿亩左右。稻田按地形地貌可分为平原稻田、丘陵稻田和山地稻田。正如你所说,大部分水稻种在平原地区,平原稻田约占我国稻田面积的近60%,丘陵稻田占25%左右,山地稻田约占15%、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贵州、云南两省面积最大,占四成以上。这也是我们国家资源条件决定的,为了保障口粮,历史上很多丘陵山地能种的都种上了。比如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云南红河哈尼梯田,就是立足当地独特地理气候条件创造的农耕文明奇观。
据我们调查,山地水稻的产量一般比平原和丘陵地区要低一些,平均亩产350公斤左右,比平原地区低近200公斤,比丘陵地区低100公斤左右,这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比如,山地有效积温和光照时间偏少,对水稻品种要求高,一旦选用不当就会导致生育期缩短,结实率和产量下降;山地稻田地形起伏大,土层偏薄、地力偏差,农田水利、机耕路等设施发展滞后,抗灾能力弱,容易受旱涝灾害影响,产量年际间波动比较大。这也是下一步工作努力的方向,要通过选育适宜品种、改善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山地水稻单产水平。
问:有网民质疑在丘陵山区搞高标准农田建设破坏生态,费钱费力还不讨好,请问你们怎么看?实际情况如何?
答:在丘陵山区对符合条件的耕地建设高标准农田,是由现实国情农情决定的。国土“三调”显示,全国位于6°以上坡度的耕地约4.4亿亩,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22.74%。在现阶段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这些地不仅要种,还必须要种好,就需要通过把斜坡耕地改造成水平梯田,配套水利设施等措施,提高这些耕地的产能。
国家对在坡耕地上建设高标准农田有明确的标准和规定,要求因地制宜规范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比如,要充分考虑地质地貌、水资源、气象条件等,不同条件有不同的建设要求和标准,像雨水多的地方要采取建护坡、田坎等农田防护措施,避免产生塌方和泥石流。建设选址要合理,禁止在25°以上坡地、生态红线区域内建设高标准农田,特别是不得借高标准农田建设之名,在不具备条件的地方垦山、开荒。
网上流传一些在山体上修建梯田的图片、视频,将其与“水稻上山”、高标准农田建设相关联,经核实,多为张冠李戴、移花接木。比如,流传最多的一张图片实际上是2018年云南某地的土地整治项目施工场景,还有农田被暴雨冲毁的图片,也与在山上种水稻无关。在汛期农田被冲毁往年也有,我们每年都对农业防汛排涝作出部署安排,指导受灾地区及时修复水毁农田,恢复农业生产,能抢一亩是一亩,能抢一季是一季。
问:您刚才提到“水稻上山”不是“毁林造田”,但网上把两者联系起来的说法不少,反映一些地方有“毁林造田”的情况。国家在这方面有什么政策规定?
答:你说的这个情况我们也关注到了。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解决14亿人的吃饭问题,首先要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近些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严格保护耕地的制度措施,但一些地方仍然出现违规利用耕地搞“非农化”、“非粮化”行为,比如绿化造林、挖湖造景、挖塘养鱼、种植苗木草皮等,必须要整改复耕。但在整改过程中,要区分情况、分类处置,不能简单化、“一刀切”。要尊重自然规律,尊重作物生长规律,严禁不顾果树处于盛果期、林木处于成林期、鱼塘处于收获季等客观实际,强行拔苗砍树,填坑平塘。要合理把握耕地恢复节奏,留足留够过渡期,给农户和经营主体合理准备时间。
在这里还要特别说明的是,一些地方在整改复耕中涉及退出林地转为耕地。这些“林”,不是以前“退耕还林”中为保护生态造的“林”,而是近年来超计划、超政策、超要求,违规在耕地上建的“林”。对这些林地整改复耕,不是“毁林造田”,更不是网民所谓的“退林还耕”。
关键词:
相关阅读
-
全国农技中心、耕地质量中心负责人就“...
近日,记者就“水稻上山”等问题采访了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
“百姓过节、公安上岗”杭州公安圆满完...
今年“端午”小长假,受假期时长、气候温度、民俗文化等因素影响,... -
每日头条!宁夏银川烧烤店燃气爆炸事故4...
记者24日从有关部门获悉,宁夏银川烧烤店燃气爆炸事故4名犯罪嫌疑人已 -
焦点播报:“心动一夏”浪漫告白 带你看...
黑龙江黑河市的五大连池火山群,被誉为天然的“火山博物馆”,拥有... -
中国最大内陆淡水湖螃蟹“抢鲜”上市
新华社消息近日,我国最大内陆淡水湖新疆博斯腾湖螃蟹开始上市,绿意盎 -
河北正定:古城古韵过端午-资讯推荐
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营造浓厚节日氛围,端午节假期,河北省石
- 全国农技中心、耕地质量中心负责人就“水稻2023-06-24
- 双色球第066期开奖结果_双色球066期开奖结2023-06-24
- 牛牛津词典_给力牛津词典2023-06-24
- 当前聚焦:6.58万起售,竞争长安逸动,提供2023-06-24
- 国民好车实创者是怎样炼成的?2023-06-24
- 强电智混 高能低耗 东风本田e:HEV长春区2023-06-24
- 中考开考 | 厦门4.77万名初三学子赴考 2023-06-24
- 最新!厦门2023年中考作文题出炉!2023-06-24
- 播报:厦门地铁6号线角美延伸段角社盾构区2023-06-24
- 厦门天马高世代生产线项目顺利推进 全球快2023-06-24
- 世界实时:崔永辉调研推进城中村现代化治理2023-06-24
- 深圳交警推出五项保障措施全力护航中考2023-06-24
- 全球速看:双峰山端午节旅游活动精彩纷呈2023-06-24
- 环球通讯!每日5万警力护航 端午节期间全2023-06-24
- 环球热讯:快看!恩施州城风雨桥头彩虹斑马2023-06-24
- 当前简讯:应城:多彩文化端午 彰显非遗魅力2023-06-24
- 应城黄滩临江龙舟队扬威“东津杯”襄阳龙舟2023-06-24
- 湖南台今年电视剧表 湖南台又放大招|全球2023-06-24
- 羟基乙烷基和溴酸氢的反应_羟基乙烷2023-06-24
- 实时:给老婆的保证书保证不再让你哭_给老2023-06-24
- 环球信息:新能源车购置税落地 没有了优惠2023-06-24
- 中考开考 | 厦门4.77万名初三学子赴考 2023-06-24
- 最新!厦门2023年中考作文题出炉!2023-06-24
- 厦门地铁6号线角美延伸段角社盾构区间实现2023-06-24
- 厦门天马高世代生产线项目顺利推进2023-06-24
- 世界信息:崔永辉调研推进城中村现代化治理2023-06-24
- 不放过任何隐患!武汉全面开展燃气安全大排2023-06-24
- 演唱会、毕业季带“热”武汉端午小长假消费2023-06-24
- 【新要闻】端午节,来打卡武汉123岁轮渡2023-06-24
- 端午假期全省A级景区游客较2019年增长20.772023-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