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国际 >

潮声丨父女赖车32小时,中国式调解究竟管不管用

2023-05-24 10:02:40    来源:杭州网

潮新闻讯 因对网约车司机服务不满发生纠纷,乘客父女二人赖在车上32小时,不仅把自己送进了派出所,还上了热搜。

5月20日,杭州公安发布警情通报,已对赖车父女行政拘留。不少网友对此感到不解:司机先后两次报警,警察为什么只调解?为什么不第一时间强制“上手段”?


(资料图)

图源杭州公安微博

浙江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张旭勇告诉潮新闻记者,与其他国家相比,我们特别重视调解,调解的类型多、范围广。比如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诉前和诉中调解,还有家长里短的民间调解......

中国式调解管用吗?数据给出了有力的答案:据司法部2022年统计,全国人民调解组织每年调解各类矛盾纠纷900多万件,调解成功率达95%以上,已成为诉讼外化解矛盾、解决纷争的重要方式。

老祖宗传下来的方法

调解制度自古有之,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方法。

早在西周时期,《周礼·地官》所载官名中记有“调人”,就是专门负责调解事务的官员,“掌司万民之难而谐和之”。秦汉以后,官府中的调解发展为乡官治事的调解机制,如秦汉的啬夫,唐代的里正、坊正,宋代的保甲长等,这些基层小吏都负有调解的职能。到宋代,主要形成了三种调解方式:官府调解、官批民调与乡党宗族调解。

我们经常能在古装剧中看到乡党宗族调解的场景。比如出现夫妻和离、兄弟分家这样的事,往往会请当地士绅、族长等有威望的人出面调停。他们不仅是调解员,还是公证员,双方意见统一后,调解人要在文书上签字,作为见证。

在杭州留下古街,就有一座“申明亭”,正是明朝洪武年间设立的民间调解纠纷之所。直到新中国成立前,留下镇的士绅解决民间纠纷时仍选在申明亭茶馆,当地居民都可以旁听公断。

为什么几千年过去,调解制度一直存在?究其根本,是由中国人“以和为贵”的文化观念决定的。

对于安土重迁的古时中国人来说,世世代代生活在一个小范围的“熟人社会”中。如果遇到纠纷就“告官”,是一种伤和气、损面子的举动,并不利于融入社会。

有专家研究指出,孔子倡导“无讼”,也就是说通过礼治、教化等手段使民众恪守本分、相安无事,而不是用诉讼的方式来解决纠纷。这和儒家追求的“大同社会”是一脉相承的。

也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的调解制度,更多是为了教化人们通过克制隐忍、回避矛盾的方式来暂时搁置纷争。如今,调解之所以能被传承下来,是受到“有事好商量”“找人评评理”的传统习惯所影响,是一种更为平和的维权方式。

12下一页全文阅读

关键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