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国际 >

“互助群”变味成“约死群”,专家:约死或涉故意杀人

2023-05-13 08:22:35    来源:杭州网

调查动机

今年4月初,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人民政府通报4名外省人员在天门山跳崖事件:经公安部门查明,3名男子已跳崖身亡,女子跳崖时被及时制止,但因服毒,经紧急送医抢救无效死亡,4人均系自杀,排除刑事案件及其他因素。


【资料图】

之后,“约死”话题持续成为舆论热点。多位曾潜入“约死群”的心理救助志愿者公开发声,称群里聊天内容满载负面情绪,不仅有人相约自杀,甚至有人引导和教唆轻生。有志愿者提出,见到“约死群”应立刻举报。

随着曝光的增加,如今“约死群”是否还存在于网络间?如何界定“约死”乃至教唆轻生的行为?社交平台又该负怎样的责任?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

·一些名为“××互助交流”“××疗愈”“××心灵驿站”的社交群,里面充斥着消极的氛围,“想自杀”“约自杀”“怎么自杀”等话题被高频率提起、谈论,还有人对此“出谋划策”、提供资金帮助等,俨然一个个“约死群”

·相约自杀,有人中途放弃但没有对自杀者进行救助,活着一方的自杀行为和言论加强、促进了对方自杀的意图,即涉嫌故意杀人罪。无论是怂恿刺激等言语上的帮助、教唆,还是直接提供物质上的帮助,都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网络平台可以对“约死”等相关内容采取监控、屏蔽敏感词汇等相应方式进行风险防范。各种社交群的设立者及管理者,有义务对群的设立和日常活动进行必要管理,对掌握到的相关有害信息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有人最近重开(人生)吗”“需要帮忙吗,尽管说”“跳楼最好,找个12层以上的,眼睛上蒙一块布,跳下来,趁着消防小哥没来”“你同意一下好友,我给你转点钱,够买酒喝头孢,或者你拿着买药也行”……

这是记者近日在一个名为“抑郁症患者互助交流”群里看到的一幕。在这个“互助群”里,提及如何治病、相互帮助慰藉的交流很少,而相约自杀或“鼓励”、教唆自杀的言论却很多。

连日来,记者调查发现,直接标有“约死”“自杀”等字样的社交群,系统显示已屏蔽,但一些名为“××互助交流”“××疗愈”“××心灵驿站”的社交群,里面充斥着消极的氛围,“想自杀”“约自杀”“怎么自杀”等话题被高频率提起、谈论,还有人对此“出谋划策”、提供资金帮助等,俨然一个个“约死群”。

互助群中相约自杀

约死或涉故意杀人

张家界天门山跳崖事件后,记者加入一个名为“抑郁症渡劫”的社交群,发现群内就此话题出现了一波讨论热潮。

记者刚加入该群时,群成员仅20多人,短短几天后,群成员已经接近百人。群公告宣称这是一个抑郁症患者互助群,但聊天内容却逐渐跑偏:“有谁要一起走的吗”“这几天有要走的吗”……

变味的互助群不止这一个。

近日,某贴吧抑郁症吧出现一条帖子,楼主称因遭遇家庭暴力和校园欺凌选择求死。帖子虽然是凌晨发出,但很快就有几十条回复信息,其中大部分是安慰帖,劝导其不要想不开;还有一些“我拉你进群”“需要组织吗,加账号××”等其他信息。

记者根据这些信息加入其中3个社交群,发现这些社交群对外均声称为互助群,但里面不乏“一起走,路上不孤独”等内容。

记者注意到,这些群的群主和管理员,面对群成员谈论自杀、相约自杀等内容时,大多默不作声,甚至追问“需要帮忙吗”?

在另一个群成员达两三百人、名为“治愈之家”的社交群里,令人不安的话同样充斥其中,有群成员表达了弃世念头。

记者加入“抑郁症渡劫”群后并未参与讨论,但很快就有群友私信加记者为好友,直截了当地告诉记者:其之前和另一名群友是同一个“约死群”的成员,如果记者真心想死的话,可以加另一个群友为好友,约个地方“一起上路”。

在加完好友的3天时间里,对方一直催促记者赶紧作决定,看到记者没有积极作出回应,留下一句“呵呵,估计你也不想死”,便解除了好友关系。

在之后的群聊过程中,记者得知,群里至少有5名群成员被上述群友私信加好友“约死”,但这5名群成员均作出了拒绝。

在另一个互助群里,记者注意到,有网友公开督促他人积极赴死。

对于这种“约死”现象,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副教授谢澍告诉记者,《互联网群组信息服务管理规定》明确,互联网群组信息服务提供者和使用者,应当坚持正确导向,培育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维护良好网络生态。因此,互联网群组信息服务提供者和使用者不得利用互联网群组传播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禁止的信息内容,即应当遵守法律法规、文明互动、理性表达。

在谢澍看来,相约自杀,是指两人以上相互约定,自愿共同自杀的行为。网络“约死”、现实“约死”、相约在某地以某种致命的方式结束生命的情况,只要是相约赴死,就能构成“约死”情况。而相约自杀时,如果有的人自杀身亡,有的人中途放弃但没有对自杀者进行救助,活着一方的自杀行为和言论加强、促进了对方自杀的意图,涉嫌故意杀人罪。

12下一页全文阅读

关键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