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财经 >

行业马太效应加剧 申万菱信路在何方

2021-07-09 09:52:03    来源:北京商报

成立于2004年1月,当前已17岁的公募“老人”申万菱信基金在近年来的行业发展大潮中并不顺利,曾凭借分级基金“大红大紫”的高光时刻,也随着分级时代的终结而消散。另外,即使主动权益类基金中长期业绩表现较佳,但整体规模增长缓慢,也未能搭上近年来权益大发展的“顺风车”。如今随着新董事长陈晓升的正式到任,该如何救回走“下坡路”的五年?行业马太效应逐步加强的未来,申万菱信基金的下一步又究竟在何方?

新老董事长“交接棒”

时隔四年有余,申万菱信基金迎来了自己的新一任,也是成立至今的第三任“领路人”——陈晓升。7月2日,申万菱信基金发布公告称,陈晓升于7月1日新任公司董事长,同日,公司原董事长刘郎因达法定年龄退休。据悉,陈晓升自1994年起从事金融相关工作,曾任上海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以下简称“申万研究所”)总经理、申万宏源证券总经理助理等职,现任申万菱信基金党总支书记。

据此前公开信息不难看出,陈晓升曾带领申万研究所发展长达15年,是证券行业任职最久的研究所总经理,更因在任期内实现多个业内“首创”,为行业输送诸多研究人才而备受赞誉,还一度被打上证券研究界“黄埔军校”校长的标签。

某公募资深从业人士向北京商报记者坦言,陈晓升与前两任董事长类似,同属于申万宏源证券,或是申银万国证券的老将,此次应该也是带着大股东的嘱托接棒的。而且,陈晓升早年间确实在申万研究所有过一段辉煌的历史,也带领该机构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对比之下,证券研究所注重研究,公募基金公司作为资产管理机构,投研背后的基础也是研究。因此,业内也期待在他到来之后,申万菱信基金能够重回发展之路。

正如上述从业人士所说,不仅是陈晓升,同日宣布“交棒”的刘郎,以及申万菱信基金的首任董事长姜国芳均是申万系出身。公开信息显示,在申万菱信基金任职董事长一职前,刘郎曾任申银万国证券副总经理、申万宏源证券副总经理;姜国芳也曾任申银万国证券执行副总裁、申万宏源集团副总经理。

事实上,不仅是公司“领路人”,当前申万菱信基金旗下也同样拥有多位申万系背景的高管和基金经理。据申万菱信基金官网信息显示,公司现任副总经理周小波,权益投资部负责人付娟,基金经理刘敦、夏祥全等均有在申万研究所工作的从业经历。

分级滑坡后迷失的五年

陈晓升的到任值得期待,但为何业内人士的期许是带领申万菱信基金重回,而不是延续发展之路呢?

这还要从申万菱信基金的发展史说起。据公司官网信息显示,申万菱信基金成立于2004年1月15日,公司总部设在上海,注册资本1.5亿元,净资产超过10亿元。其中,申万宏源证券持股比例67%,日本三菱UFJ信托银行持股比例33%。

“国内首批中外合资基金公司其实就诞生在2002年至2004年期间,申万菱信基金(彼时名为申万巴黎基金)就是最早申报筹建并成立的几家之一,其他还包括招商基金、华宝基金(原华宝兴业基金)、国联安基金、海富通基金和光大保德信基金等。因此,市场对这类机构的发展也是寄予了厚望的,但不得不说,十几年过去后,申万菱信基金做到现在这种情况也的确比较可惜。”前述资深从业人士感叹道。

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申万菱信基金公募非货基规模约为459.24亿元,在全行业排第58位,对比2020年末的480.54亿元和55位,均出现小幅下滑。但对比2020年一季度末的216.53亿元和65位仍有一定提升。其中,非货基规模同比增长了112.09%。

那么,与申万菱信基金在相近时间成立的其他中外合资基金公司的表现呢?

以上述从业人士提及的其他几家基金公司为例,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招商基金凭借3720.32亿元的非货基规模排在全行业前十。同期,华宝基金达到千亿级别,约为1219.57亿元,另外3家也均超过500亿元。换句话说,在6家早期成立的中外合资基金公司中,申万菱信基金的非货基规模排名暂时垫底。

当然,申万菱信基金也并非没有自己的高光时刻。早在2015年,伴随着上半年A股整体的走牛趋势和分级基金规模的猛增,申万菱信基金也一度在上半年末的非货基规模排名冲进行业前20位,高至938.02亿元,其中,分级基金就贡献超七成。

但高光时刻也犹如“昙花一现”,分级基金在2015年下半年的逐步遇冷,也让申万菱信基金在仅仅半年后,即2015年末的规模排名掉出行业前30位,自2016年开始更是“节节败退”,随着后续资管新规出台,要求分级基金逐步退市,叠加股市震荡下跌,2018年末甚至仅有168.7亿元,排在全行业的第63位。虽然近两年规模已有明显回升,但根据前述数据不难看出,在权益大发展的背景下,这一增速仍然难以追上行业大型机构的脚步,差距反而越拉越大,至今仍在60名附近徘徊。

能否华丽转身仍待考

对于旗下非货基规模自2015年之后的逐步缩水,以及近年来增长相对缓慢的原因,北京商报记者发文采访申万菱信基金,但截至发稿,暂未收到相关回复。

需要注意的是,从近一年和近三年的中长期业绩看,申万菱信基金旗下的主动权益类产品业绩多数是经得起考验的。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以二级分类为标准,截至7月7日,近三年数据可统计的21只主动权益类基金(份额分开计算,下同)中,13只基金跑赢同类平均业绩,占比61.9%。其中,申万菱信新能源汽车主题灵活配置混合、申万菱信智能驱动股票近三年的净值增长率均超230%,达到252.43%和234.83%,跑赢各自同类平均业绩100个百分点以上。

而从近一年的业绩情况看,数据可统计的25只主动权益类基金中,16只跑赢了同类平均,占比64%。上文提及的申万菱信新能源汽车主题灵活配置混合近一年净值翻倍,达到107.88%,跑赢同类平均82.85个百分点。综合上述数据看,申万菱信基金旗下主动权益类基金业绩方面确实可圈可点,但相关产品的规模却鲜见明显增长。

具体而言,近三年申万菱信基金旗下共有8只主动权益类基金的净值增长率超过100%,均大幅跑赢同类平均业绩,但在有近三年规模对比数据的其中7只产品中,仅有4只出现了规模提升,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最大的申万菱信新能源汽车主题灵活配置混合也不过43.19亿元,与众多热门绩优基金动辄上百亿元的规模相差甚远,在规模不涨反跌的产品中,申万菱信竞争优势混合一季度末的数据仅为0.31亿元,已跌破0.5亿元的清盘红线。

对于业绩不错却规模难增的情况,南方某大型公募内部人士表示,或是多方面因素的综合结果。在他看来,首先是基金公司的渠道资源。近年来公募行业火爆,在新发产品数量陡增的同时,银行渠道越发拥挤,争抢渠道资源也就变得非常重要,这时长期深耕渠道的头部机构的优势明显突出,中小型机构通常很难排到优秀的档期,也更难得到渠道的重点推荐,导致新发规模相对较小。

“其次是营销实力,也就是推动存量产品做大做强的一个重要途径,在行业日益“内卷”的环境下,这也成为各家基金公司比拼的‘战场’,需要人力、物力、平台等多方面资源的支持,这一点大型机构的优势同样明显。此外,再回到业绩本身,对于部分中小型机构来说,可能整体的业绩向好,但非常突出的明星产品和明星基金经理仍然缺乏。”该内部人士如是说道。

展望未来,申万菱信基金在以董事长陈晓升和总经理汪涛为首的高管班子的带领下,又该如何打破“迷失”困境,创造新的规模增长点呢?

前述公募资深从业人士指出,虽然强援新董事长到任,但不可否认的是,想要实现公司发展的华丽转身,还是需要长时间的变革。而且过往发展的局限也很可能不仅在研究或者某一方面,未来需要兼顾投研、销售、中后台等众多方面。因此,对于新任董事长来说,仍是不小的挑战。

(记者 孟凡霞 刘宇阳)

关键词: 行业 马太效应 加剧 申万菱信 路在何方

相关阅读